战国邦交文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战国邦交文化研究
【摘要】:战国时期,诸侯并立,这时的邦交不仅关系到邦国兴亡,而且是争夺霸主地位、兼并土地人口、进而一统天下的有效途径。因此,战国各诸侯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邦交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邦交思想文化、邦交礼仪文化、邦交制度文化等等绚烂多彩的邦交文化,这些都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但是目前学界对战国邦交文化研究的总体上来讲偏弱。本文在研究文献史料和继承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在历史学和文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首先对战国时主要诸侯国的邦交关系进行了梳理,然后对战国邦交思想、邦交礼仪、邦交艺术、邦交策略、邦交途径、邦交制度等邦交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门别类的阐述,最后探讨了战国邦交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总括了战国邦交文化所呈现出的独特时代烙印,以期能对战国邦交文化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论文分为绪论、正文、总结三个部分。绪论。交代研究战国邦交文化的缘由,界定了战国时间范围、“邦交文化”等基本概念,对战国邦交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正文部分共有八章,一到七章分别对战国邦交文化的内容进行了论述,第八章探讨了战国邦交的功能和特点:第一章重点立足于七国,分别对七国的邦交关系以时间为线索作了概述。第二章阐述了儒家的“仁义”主义、道家的“无为”主义、墨家的“兼爱”主义、法家的“耕战”主义、纵横家的谋略主义、兵家的“慎战”主义为代表的战国邦交思想。第三章介绍了战国邦交制度,其中包括邦交机构和人员的组成、特点、如何选拔邦交人员、邦交人员所需要的素质。第四章先从整体上论述了战国邦交礼仪的“损益变化”,然后分别阐释了以朝觐、聘问、会盟、飨宴、遣使的礼仪仪式以及朝觐、会盟、聘问对邦交的实际效能和作用。第五章重点从精心雕琢的辞令、灵活多变的修辞、严谨缜密的逻辑、精准的攻心策略四个方面论述了战国邦交艺术中的语言艺术,总结了战国邦交语言艺术的特点。另还简略地论及了邦交艺术中的行为艺术和神情艺术。第六章介绍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战国邦交策略的内涵及运用成效。第七章对经济、军事、联姻、质子、置相等战国邦交比较特殊的途径与方法做了论述,这包括对它们的目的以及如何影响邦交等问题作了探析。第八章先是从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两方面彰显战国邦交的功能,然后从邦交文化各个方面的特点阐述了战国邦交的特点及形成的时代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的内容和主要观点警醒总结,并反思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战国 邦交文化 功能与特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9
- 一、选题缘由9
- 二、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9-10
- 三、战国邦交文化研究综述10-19
- 第一章 战国邦交关系概述19-25
- 一、秦国19-20
- 二、楚国20-22
- 三、齐国22
- 四、燕国22-23
- 五、韩国23
- 六、魏国23
- 七、赵国23-25
- 第二章 战国邦交思想25-36
- 一、儒家的“仁义”主义25-27
- 二、道家的“无为”主义27-28
- 三、墨家的“兼爱”主义28-29
- 四、法家的“耕战”主义29-32
- 五、纵横家的谋略主义32-34
- 六、兵家的“慎战”主义34-36
- 第三章 战国邦交机构和人员36-42
- 一、战国邦交机构和人员的组成36-37
- 二、战国邦交机构和人员的特点37-38
- 三、战国邦交中的使节38-40
- 四、邦交人员的选拔与任用40-42
- 第四章 战国邦交礼仪42-56
- 一、朝觐43-45
- 二、聘问45-47
- 三、会盟47-52
- 四、飨宴52-53
- 五、遣使礼53-56
- 第五章 战国邦交艺术56-64
- 一、邦交中的语言艺术56-62
- 二、非语言艺术62-64
- 第六章 战国邦交策略64-67
- 一、合纵连横64-65
- 二、远交近攻65-67
- 第七章 战国邦交的特殊途径与方法67-85
- 一、经济67-70
- 二、军事70-71
- 三、联姻71-75
- 四、质子75-80
- 五、置相80-85
- 第八章 战国邦交的功能和特点85-88
- 一、战国邦交的功能与影响85-86
- 二、战国邦交的特点86-88
- 结语88-89
- 参考文献89-92
- 附表92-103
- 致谢103-104
- 在学期间多发表的论文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立飞;试析战国养兵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2 钟立飞;;战国农业发展评估[J];农业考古;1990年02期
3 何怀宏;;游士的时代[J];环球人物;2014年11期
4 周书灿,陈晓东;战国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简论[J];历史教学;2000年12期
5 钟建明;仁寿出土战国双耳铜钫[J];四川文物;2002年03期
6 裴登峰;战国四大“学术中心”[J];寻根;2002年02期
7 刘秀容;论战国时期“士”的觉醒[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吴良宝;《战国时期韩国疆域变迁考》补正[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9 周书灿;战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方铭;爱奇心态与战国政治及文化的关系[J];职大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棣;;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战国世风[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2 徐辉;;战国纵横策士心态与儒士心态比较[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3 陈绍棣;;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战国世风[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化成;张兆祥;张鸿膺;吕冬梅;;廊坊市战国燕南长城调查报告[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年第2期[C];2009年
5 杜晓黎;;呼和浩特地区战国时期货币经济[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6 周锦章;;战国时期赤峰地区的货币流通[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一辑)[C];2002年
7 赵国华;叶秋菊;;战国时期的秦楚关系[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合群;;战国魏都大梁考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孙继民;郝良真;;试论战国赵文化构成的二重性[A];赵国历史文化论丛[C];1987年
10 周祥;;论战国时期的直刀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八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胜萍 通讯员 白煊;引江济汉工地现200余战国古井[N];湖北日报;2012年
2 记者 胡杰;西安破获一起盗掘战国时期古墓案[N];人民公安报;2011年
3 记者 明海英;荆州发现近700口战国古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陈鹏;郴州首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革带[N];郴州日报;2013年
5 集美大学文学院 陈光田;从战国成语玺看 先秦时期人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12年
6 张裕臣;战国时期反腐败主要措施[N];检察日报;2004年
7 柯杨;高新区古墓有助揭示“战国生活”[N];河南日报;2007年
8 彭曦;石鼓作成于战国的铁证[N];光明日报;2010年
9 刘丰;论战国时期儒家的选举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范学新;延庆出土战国刀币[N];北京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荣庆;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西北大学;2007年
2 池桢;静静的思想之河——战国时期国家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李桂民;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西北大学;2006年
4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强;老子与先秦思想[D];西北大学;2009年
6 郭永秉;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沛;战国时代的黄老“法”理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D];四川大学;2006年
9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丽娟;战国邦交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李忠林;略论战国文化的分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山青;战国时期韩国政治的兴衰[D];河南大学;2010年
4 王贝贝;战国时代急需人才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大伟;战国军法时代特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张志锋;战国货币列国间流通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章丽琼;战国时期列国置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郑玲童;战国时期学术中心的形成[D];西北大学;2008年
10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15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152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