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徽州文书》第五辑的整理与价值
本文关键词:试论《徽州文书》第五辑的整理与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徽州文书》第五辑 刘伯山 文书归户 田野调查
【摘要】:《徽州文书》第五辑是安徽大学刘伯山先生将其私人所收藏的徽州文书进行系统地整理、调查、研究并考证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的一部文献。第五辑重点收入了祁门、歙县、休宁三县的文书,并首次大量收入关于新安医学方面的典籍文书,且继续收入了三册乡村都图字号。在文书收集整理的同时,刘伯山先生还进行广泛而有效的田野调查工作,将所获得的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进行多重互补与印证,从而确认文书归户的正确性。此辑所载的文书文献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将为专家学者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徽学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徽州文书》第五辑 刘伯山 文书归户 田野调查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藏600年徽州归户文书的调查、整理与研究(1368—1949)”(14BZS013)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一、刘伯山与《徽州文书》第五辑对于徽州文书的概念,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刘伯山研究员是这样认为的:“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它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晓光;;评《徽州文书》的整理与出版[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2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J];历史档案;2004年01期
3 黄忠鑫;;清代前期徽州图甲制的调整——以都图文书《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为中心的考察[J];清史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伯山;;关于徽州文书的计量标准[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何庄;;历史档案时间分布的特征及成因[J];档案学通讯;2009年02期
3 张晓峰;;徽州文书著录项目构成设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年02期
4 赵彦龙;;西夏档案的遗存及特点[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郑乃章;吴洁;;《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年06期
6 李梦霞;申斌;;徽州文书的收藏与整理[J];图书馆界;2014年01期
7 赵思渊;汤萌;;上海交通大学新藏地方历史文献的分类法及其依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蒋勤;;清代石仓文书的“在地”与“有机”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顾玉乔;;《徽州文书》第四辑的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彭志才;清代以来江西地区社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1723-1964)[D];河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蓓;徽州文书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顾玉乔;清代以来徽州乡村民间借贷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研;;清代县以下行政区划[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2 彦生;一个人和“他的书屋”──记徽州文书的捐献者刘伯山[J];档案;2001年04期
3 周绍泉;徽州文书与徽学[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4 汪庆元;;清初徽州的“均图”鱼鳞册研究[J];清史研究;2009年02期
5 单丽;曹树基;;从石仓土地执照看花户内涵的衍变与本质[J];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6 栾成显;明代里甲编制原则与图保划分[J];史学集刊;1997年04期
7 权仁溶;明代徽州里的编制与增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权仁溶;;清初徽州的里编制和增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忠,风俗志;徽州炮[J];寻根;2000年03期
2 王昌宜;李修松;;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卞利;明清徽州乡(村)规民约论纲[J];中国农史;2004年04期
4 徐国利;徽州文书的理论研究与整理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4期
5 李明;明清徽州区域风俗双重特性成因初探[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张萍;明清徽州文书中所见的招赘与过继[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7 胡中生;;明清徽州商业观的兴起及其局限[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00期
8 戴圣芳;;徽州望族的谱牒文献[J];寻根;2006年03期
9 刘伯山;;论徽州传统社会的近代化[J];学术界;2006年06期
10 翟屯建;;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乃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宫强;;略论徽州建筑的审美特征[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彭家国;;徽州村志的研究价值——读绩溪新编村志有感[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周致元;;清代和民国徽州乡镇志中所见的民间救荒措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绍泉;;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8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9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的和谐社会[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向前;徽州宗教文化的特色[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伯山;发达的徽州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3 安徽大学 卞利;徽州谱牒研究宏观与微观的考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李琳琦 储常连;简论徽州传统教育发达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9年
5 唐力行;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N];北京日报;2005年
6 李方泽;新安理学:徽州社会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菁霞;千山夕阳:王振忠谈徽州学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王振忠;徽州文书:商人与社会[N];文汇报;2011年
9 陆峰 余超;浅谈徽州“三雕”的艺术性[N];安徽日报;2005年
10 阿风;徽学的兴起与徽州文书的史料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巧云;清代徽州祭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D];安徽大学;2003年
3 陈培波;明清徽州建筑的艺术特色[D];安徽大学;2010年
4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丁佳丽;20世纪初至抗战前徽州近代教育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3年
6 刘芳正;民国时期上海徽州茶商与社会变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杜刚;明清徽州基层社会治安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8 程琴;明清时期徽州留守商妇的生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胡心怡;明清徽州女性的家族礼仪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肖晓珍;明清徽州“家—宗”体系财产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0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94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