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历史及其原因和特点
本文关键词:试论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历史及其原因和特点
【摘要】:禅、禅定、禅悟在称谓上有区别,但都是一种心理现象和精神体验。禅最初来源于印度,并不断地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南宗禅。南宗禅提倡顿悟的禅修模式,其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祖师禅、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和念佛禅。形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祖师禅认为禅就是日常生活,以触境、棒喝、机锋、体势、呵佛骂祖形式参禅。宋代士大夫的参禅活动形成了文字禅,采用颂古、代别、拈古、评唱形式采取禅意。针对文字禅的晦涩难懂,宋代宗杲看话禅兴起,探究话头,滞于公案。同时期宏智正觉批判看话禅提出默照禅,以默照、打坐方式禅修。在禅教合一、禅净合一思想影响下,自五代延寿提出念佛禅修之后,元、明时期兴起念佛禅,这标志着禅学思想停滞发展,禅净合一,代表着单纯一色的禅宗时代结束。文章从社会历史的变迁、禅僧群体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来阐述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原因,认为其禅修模式的灵活性是南宗禅能够压倒其他佛教派别而繁荣兴盛、影响深远的内在因素,同时认为宗教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是其不断演变的重要条件。 文章通过阐述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论证了宗教的存在和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人们的现实需要相适应的,遵循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我们对于宗教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尊重它的存在,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发挥宗教积极的社会和心理调适功能,让宗教服务于社会和谐。
【关键词】:南宗禅 禅修模式 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导言7-12
- 1.1 问题的提出7
- 1.2 研究综述7-10
- 1.3 研究方法10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0-12
- 2 禅和南宗禅12-19
- 2.1 禅12-15
- 2.1.1 禅定13
- 2.1.2 禅悟13-15
- 2.2 南宗禅15-19
- 2.2.1 南宗禅慧能的禅学思想15-17
- 2.2.2 南宗禅慧能禅学思想的影响17-19
- 3. 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过程19-42
- 3.1 晚唐五代时期的祖师禅19-27
- 3.1.1 祖师禅形成的时间与原因20-23
- 3.1.2 祖师禅的表现形式23-26
- 3.1.3 祖师禅的地位和作用26-27
- 3.2 北宋时期的文字禅27-32
- 3.2.1 文字禅形成的时间和原因27-29
- 3.2.2 文字禅的表现形式29-31
- 3.2.3 文字禅的地位和作用31-32
- 3.3 两宋之际的看话禅32-33
- 3.3.1 看话禅提出的时间与原因32
- 3.3.2 看话禅的表现形式32-33
- 3.3.3 看话禅的地位与作用33
- 3.4 南宋时期的默照禅33-37
- 3.4.1 默照禅提出的时间与原因34
- 3.4.2 禅修模式的特点34-36
- 3.4.3 默照禅的地位与作用36-37
- 3.5 明朝时期的念佛禅37-42
- 3.5.1 念佛禅兴起的时间与原因37-38
- 3.5.2 念佛禅的表现形式38-40
- 3.5.3 念佛禅的地位与作用40-42
- 4 南宗禅修模式演变原因及特点分析42-49
- 4.1 南宗禅修模式演变原因分析42-44
- 4.1.1 影响南宗禅修模式演变的社会条件42-43
- 4.1.2 影响南宗禅修模式演变的宗教内部条件43-44
- 4.2 南宗禅修模式演变呈现的特点44-49
- 4.2.1 灵活性和多样性44-45
- 4.2.2 生活化和个体性45-47
- 4.2.3 社会性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2-53
- 后记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浅析禅宗思想对唐代文人画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2 陶蕾;;李贽的禅宗思想与“童心说”的学术渊源探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3 诸明月;;楮墨空元透性灵——论禅悦对董其昌书法理论与书风的影响[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5期
4 韩志宏;;从苏轼的词作议其超然心态的形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覃卫媛;;“以自己为准的”——论南宋诗僧释居简的诗歌创作主张[J];传承;2011年21期
6 李昌舒;;论南宗禅的“生活禅”思想及其美学意蕴[J];学海;2011年04期
7 宁梅;;论中国禅宗思想对加里·斯奈德的“地方”思想的影响[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8 汪晓华;;试论“江西宗派”诗人的禅宗烙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9 李明山;;《六祖坛经》版本考述[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江璞;;唐宋美术批评中“逸品”说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春华;;略论中国禅宗与西方现代心理治疗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培锋;;体大思深,,取精用弘——读孙昌武先生《禅思与诗情》(增订本)[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5 周拉;;从“顿渐之诤”看当今汉藏佛教交流[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葛荃;;从《五灯会元》看禅之本义——兼及禅·儒学与茶[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7 林锡旦;;大休其人 无休之功[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高恒文;;废名的诗:深玄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形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沈冬梅;;《景德传灯录》与禅茶文化[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10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鑫 江计昌;禅宗: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结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熊建;当禅宗遇上动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郭光明 江计昌;广东新兴:以“禅宗”为核心促文化强县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周芳;让禅宗六祖文化花开四方[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钟吕;南华禅寺:禅音从此处响起[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早报记者 石剑峰;盖瑞·施耐德 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N];东方早报;2009年
8 南方日报记者 戎明昌 见习记者 赵琦玉 雷辉 通讯员 李艳杰;“佛教可以世间化,不可以世俗化”[N];南方日报;2010年
9 茅竞伟;剑道——来自东瀛的健身运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10 方斌;黄庭坚书法的昭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2 赵振强;《心经》四宗注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帮儒;神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姚之均;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7 潘蒙孩;《坛经》禅学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郭耀华;宁玛派大圆满法见地与修行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琴;试论南宗禅修模式的演变历史及其原因和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东力;唐代南宗禅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4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娟;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冯天春;禅宗生命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超;唐宋时期禅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创明;《达摩流浪者》与禅宗[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刘晶;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7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07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