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麓山寺的历史兴衰及其启示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1 19:08

  本文关键词:麓山寺的历史兴衰及其启示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麓山寺 佛教 意义 历史兴衰


【摘要】:麓山寺是会稽剡县(今浙江省嵊市)僧人竺法崇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来长沙修建的,后人称麓山寺为“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麓山寺最初的名字是慧光明寺,唐朝初年改名为麓山寺。它的左面是清风峡,右边临近白鹤泉,,前面可以鸟瞰赫曦丹枫和长岛湘流,后面倚靠禹碑风云与深壑林海。自古以来麓山寺就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美誉,现在是我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麓山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经六次毁于战火。最近一次是1944年毁于日军的飞机轰炸,现在仅仅留存有山门和藏经阁。殿堂现在已经修复好了,殿堂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颇显佛法普渡众生。现在的麓山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是牌楼式建筑,上面写着“古麓山寺”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藏经阁的另外一个名字叫观音阁,它的前面有古罗汉松二株,相传为六朝时代所种植,所以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 我们都知道佛教自西晋武帝泰始四年经麓山寺传入湖南后,从而与湖湘文化进入一个文化不断交融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可以说这也是湖湘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又融入了新的内容和养料,从而变的更加丰富和灿烂,并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演进,人类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面临新世纪的新情况,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现实环境,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生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寻求精神安乐与宁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们在追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佛教无疑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佛教虽然产生于印度,但是兴盛却在中国,在湖南也得到了快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印度曾经一度灭迹了,但在中国却绵延了几千年而至今不绝。佛教在中国的漫长的流传和发展中,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经麓山寺在湖南不断的传播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湖南化的过程。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湖湘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渗透中,不仅大大丰富并发展了传统文化及湖湘文化,而且佛教本身也成为传统文化以及湖湘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以来,中国的佛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且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更是起过举重轻足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其背后必然有很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而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社会实际的需求是它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从佛教在麓山寺的发展过程中探索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考察佛教在麓山寺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努力去探索佛教文化在满足社会和人生的需求中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对于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使中国佛教的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去发掘中国佛教的积极精神,使佛教能够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麓山寺在历史上历经沧桑,几经沉浮,它是伴随着佛教在湖南的发展而演绎着它的兴衰史,它波澜壮阔的历史可以说也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一部兴衰史,它不但见证了佛教在我国发展的沧桑历史,同时为佛教在我国继续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历史经验。
【关键词】:麓山寺 佛教 意义 历史兴衰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47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绪论12-15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12-13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3-14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14-15
  • 第一章 麓山寺的建立与历史兴衰15-26
  • 一、 麓山寺从建寺初至唐代武宗会昌年间的繁荣历史15-18
  • 二、麓山寺从唐代武宗会昌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兴废历史18-23
  • 三、 新中国(公元 1949 年)成立后麓山寺逐步恢复过程23-26
  • 第二章 从麓山寺探析佛教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原因26-33
  • 一、 佛教积极协调与世俗政权的关系26-28
  • 二、 佛教积极调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8-30
  • 三、 佛教自身戒律制度、组织形式方面的适应性改造和发展30-33
  • 第三章 麓山寺对现代佛教发展的启示意义33-50
  • 一、 佛教要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33-38
  • (一) 佛教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33-34
  • (二) 佛教应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34-36
  • (三) 积极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36-38
  • 二、 佛教文化要与其他文化和谐发展38-41
  • (一) 麓山寺佛教的发展过程是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过程38-40
  • (二) 麓山寺佛教对不同文化体现出来的圆融态度40-41
  • (三) 佛教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发展41
  • 三、 佛教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41-45
  • (一) 戒律是佛教制度建设的根本42-43
  • (二) 现代丛林规约的制定43
  • (三) 信仰制度的确立43-44
  • (四)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44
  • (五) 居士佛教制度建设44-45
  • (六) 建立常规的慈善制度45
  • 四、 发挥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45-50
  • (一) 正确运用佛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和谐46-47
  • (二) 充分发挥佛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促进社会和谐47
  • (三) 广泛调动佛教的心理调节功能促进社会和谐47-48
  • (四) 积极加强佛教的生态环保功能促进社会和谐48-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54
  • 作者简介54-55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温金玉;;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制度建设——以玉佛寺为中心[J];佛教文化;2005年06期

2 龙泉;中国佛教制度史话之一──汉地教团的建立及早期形态[J];法音;1996年08期

3 李远杰;走向世间的新佛教——读《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J];法音;1999年05期

4 张建成;;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之涵义探微[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何玲;;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阈谈宗教的社会正功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周翔宇;刘涛;;民间佛道融合现象考察[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许宪隆;沈再新;;构建共生互补型多民族和谐社会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年20期

8 刘聪;;中国近代佛教入世途径及其现代启示[J];宗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9 金刚;;从美国宗教状况看我国宗教如何促进社会和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1014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4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