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深层心理分析透视

发布时间:2017-10-12 06:21

  本文关键词: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深层心理分析透视


  更多相关文章: 弗洛伊德 深层心理分析 宗教起源


【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第一位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考察宗教心理根源的人,在宗教学领域可谓是独树一帜。弗洛伊德利用潜意识的相关知识研究宗教的心理起源,最后认为宗教起源于存在于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在他看来,,宗教在历史上处于重要的位置,是存在着必然性。早期的人类是愚昧的、无知的就像是现在人类的童年期,童年期会出现强迫神经症,那么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就有一种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而宗教就是一种强迫性神经症。弗洛伊德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虽然有很多支持者,但也存在着许多质疑的声音。弗洛伊德是第一位以变态心理学为角度去分析宗教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弗洛伊德将在宗教心理形成中的本能冲突的作用过分的扩大化了。根据强迫症案例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测宗教的起源缺少科学依据。弗洛伊德关于原始谋杀的假说也是有待商榷的。即便有着一些不足,在讨论宗教起源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如果全面透彻的了解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深层心理分析,在宗教学的研究上也是具有极高价值的。
【关键词】:弗洛伊德 深层心理分析 宗教起源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20;B84-06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绪论8-13
  • 一、 国内外关于弗洛伊德深层心理分析解决宗教起源的研究8-11
  • 二、 本文的结构与目标11-13
  • 第一章 宗教起源问题研究及其主要学说13-23
  • 第一节 宗教的起源与宗教的本质13-17
  • 一、 从人类学、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本质13-14
  • 二、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的本质14-16
  • 三、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宗教的本质16-17
  • 四、 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宗教的本质17
  • 第二节 关于宗教起源问题的几种主要学说17-22
  • 一、 赫伯特·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18
  • 二、 弗里德里希·麦克斯·缪勒的启示论学说18-19
  • 三、 马克思的劳动创造论19-20
  • 四、 弗雷泽的巫术先行论20-21
  • 五、 詹姆士的个体心理分析21-22
  • 本章小结22-23
  • 第二章 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深层心理分析23-37
  • 第一节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起源思想的历史渊源23-29
  • 一、 弗洛伊德的生活及工作23-24
  • 二、 精神分析宗教心理观的形成背景24-27
  • 三、 弗洛伊德宗教思想的形成过程27-29
  • 第二节 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的心理学解释29-36
  • 一、 一切源于性的压抑——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29-30
  • 二、 宗教产生于俄狄浦斯情结30-31
  • 三、 图腾崇拜起源于俄狄浦斯情结31-33
  • 四、 图腾崇拜是最早的宗教形式33-35
  • 五、 弗洛伊德宗教起源思想的不足35-36
  •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弗洛伊德对宗教起源作深层心理分析的价值37-51
  •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与同期宗教起源理论比较37-40
  • 一、 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起源理论37-39
  • 二、 哲理性神学家奥托的宗教起源理论39-40
  • 第二节 弗洛伊德对后期宗教起源问题的探讨的影响40-43
  • 一、 莱维·布吕尔和原始思维40-41
  • 二、 荣格与半觉醒意识41-42
  • 三、 莱维·斯特劳斯论原始科学42-43
  • 第三节 弗洛伊德关于宗教起源深层心理分析的价值43-49
  • 一、 宗教心理学的一次重要突破43-45
  • 二、 深层心理分析理论对 20 世纪神学影响45-47
  • 三、 对宗教起源理论发展的影响47-49
  • 本章小结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洪波;李颖;;社群与个人孰先孰后?——对社群主义的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俞天鹏;;从原始狩猎巫仪主要元素看傩的史前遗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耿纪朋;;宗教信仰中“内神”、“外神”的系统化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8 廖一联;方舟;屈晓勤;;对传统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9 陈海平;;困境与进路:司法改革语境中的量刑程序改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10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郑陈荣;;论公平正义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原则[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杜勇敏;;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因素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李黎明;王欢;;经济结构、社会网络与宗教认同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明水;;关于建立权力制约机制、防止腐败滋生的对策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雷;抗战时期《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伟霞;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7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7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7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