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阳牒”制的文化解读
本文关键词:侗族“阳牒”制的文化解读
【摘要】:"阳牒"制是侗族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人类学视角,采用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资料,以侗族"阳牒"制为切入点,通过"阳牒"制中的诸多文化事项,解读其信仰符号、社会组织和族群道德内涵,探究侗族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理念,对研究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关键词】: “阳牒”制 文化解读 侗族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视角下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资源整合研究”(XJK015BMZ002)
【分类号】:B933
【正文快照】: 一、引言新制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信仰的制度对人的行为起关键性作用,即制度决定人的行为。[1]131“阳牒”(Yang Die)作为一种功德文牒,记录、叠加侗民一生在阳间所做的善事。侗族称此善举为“为素”(侗语,weex sul),即做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廖君湘;侗族传统社会形态新探[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吴文志;;侗族和谐文化初探[J];文史博览;2005年18期
4 李颖;侗族饮食习俗与稻作文化的关系[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王宪昭;;黎平侗乡:侗族口头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年01期
6 覃丽丹;;侗族鼓楼的艺术审美价值与功能[J];传承;2011年21期
7 易军;;另一种“法的正义”——民间报应正义的法理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曾梦宇;湘桂黔侗族地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建设[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谭厚锋;;侗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谭厚锋;;侗族对丰富中华文化宝库的贡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生平;;文化中国:文化强国的价值坐标[A];中国梦·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七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晓松;历史文化视角下的贵州地方性知识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伏漫戈;“二拍”人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音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龙耀宏;侗语方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马修伦;影像呈现与重构:新中国纪实影片研究(1949-1976)[D];上海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艳艳;侗族鼓楼艺术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吴婷婷;禾中之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宁宁;跨文化视角分析旧约中罪恶的权力话语[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何歆;黎平侗族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闫建刚;礼制的文化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马贤红;冲突与秩序:俗民日常生活逻辑的追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姚伦光;“侗款”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菊;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冰炭;;侗族约法性款词刍议[J];民族论坛;1988年02期
2 萧川;侗族传统文化对侗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式微[J];怀化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3 吴浩;从侗族社会的特性谈侗族文学的突破[J];学术论坛;1990年03期
4 罗康隆;侗族的“土著”与“外来”之辨[J];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5 石佳能,廖开顺;侗族“补拉”文化内涵浅析[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3期
6 王良范;侗族 岭表越僚之苗裔[J];中国西部;2005年02期
7 杨顺清;侗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浅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姜大谦;“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吴培安;侗族芦笙略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文志;;侗族和谐文化初探[J];文史博览;2005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昌铎;;侗族学者老有所为的新贡献[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少勇;吴伟;;通道侗族芦笙的保护现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勤;;从“走姑娘”民俗考察侗族传统文化特质及其变迁——以黎平黄岗侗寨为个案[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4 林淑蓉;;文化传统VS.农村现代化——以贵州侗族的文化观光与经济发展为例[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三江县委宣传部 杨顺丰;增强侗族文化的三种能力[N];柳州日报;2008年
2 榕江县双语办 卜想;“在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明文规定广泛运用侗文”[N];贵州民族报;2008年
3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谢娟娟;黔东南侗族文化保护现状初探[N];贵州民族报;2009年
4 张人位 贵州省民委原副主任;旷古未有的一件好事[N];贵州民族报;2009年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 潘琦;《中国侗族在三江》的感悟[N];柳州日报;2010年
6 何彬;侗族妇女的智慧标本[N];经济日报;2013年
7 潘柒七;试论侗族“月也”的社会文化功能[N];贵州民族报;2013年
8 记者 陈莉;“中国侗族在三江”[N];柳州日报;2008年
9 日报通讯员 潘平;侗族“名片”炫动华夏[N];柳州日报;2009年
10 杨成利;三宝侗族百余老人自发抢救民族文化[N];中国老年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罗冬华;广西侗族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军;水文化与教育视角下的侗族传统技术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刘彩清;婚姻、家庭、生育与妇女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华;通道侗族伦理道德传统及其现代转化[D];中南大学;2007年
2 权小勇;侗族生态文化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龙明莲;侗族摔跤文化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邹华锋;侗族社会保障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6 郭鹏;当代侗族款制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7 曹寒娟;侗族服饰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演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桑童;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夏斐;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邵晓飞;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24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2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