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两度跨文化传播概念的提出

发布时间:2017-10-17 06:33

  本文关键词:两度跨文化传播概念的提出


  更多相关文章: 李东辉 两度跨文化传播 文化身份


【摘要】:从目前来看,宗教文化的传播似乎是人类最原始、最广泛、最具效果的传播活动。基督教发源于西方,是西方文明的先锋文化核心之一。19世纪以来,,基督教文化在亚洲地区得到显著的发展。中国、韩国两个国家地理位置毗邻,韩国文化与中国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渊源。但是,对比基督教文化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却取得了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督教在韩国迅猛发展,据统计,2005年,韩国新教教徒人数8,616,000人,2004年,在册韩籍传教士12000余名,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作为基督教传播核心因素的韩国基督教传教士,其非原生性的传播体验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传教士。韩国基督教传教士固有的、内化的文化核心是东方的,在接受西方基督教文化后,又向其他异文化群体传播基督教。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这一传播过程是两度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假设。 为研究这一跨文化传播现象,本文采用个案研究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了韩国历史上著名基督教传教士李东辉为个案研究对象。李东辉不仅在韩国宗教界影响颇高,他还担任过韩国临时政府总理,一生先后参加了韩国的民族独立运动、思想启蒙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于1995年被韩国政府追认为“复国元勋”。李东辉在思想方面先后受朝鲜封建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以及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文化影响,是三方文化的集成者,其文化身份之多元,是典型的跨文化人。 本文以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为依托,以跨文化传播学视角将这一历史人物的两度跨文化传播经历进行学理上的解析和重组。根据时间的具象维度和文化的抽象维度,将李东辉从本土文化转向信仰基督教和开始向本土民众乃至其他文化群体传播基督教分别划分为第一度跨文化传播和第二度跨文化传播。并依据后殖民文化批判理论和角色理论中的相关理论,来阐释李东辉两度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身份瓦解和文化角色获得。最后,将两度跨文化传播作为一个整体性过程,以Young Yun kim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分析了李东辉的两度跨文化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变化模式——“文化濡化”、“文化涵化”、“去文化化”、“文化同化”、“二次文化涵化”、“二次去文化化”,和“二次文化同化”。此外,本文以霍米·巴巴的“混杂性”身份理论做结,分析了李东辉在“第三空间”构建的自身独特的“混杂性”文化身份,是为两度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的文化身份特征,尝试为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某种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李东辉 两度跨文化传播 文化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1;G2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18
  • 第1章 李东辉早期活动及思想特征18-24
  • 1.1 李东辉的成长18-21
  • 1.1.1 李东辉的成长环境18-20
  • 1.1.2 武官学校20-21
  • 1.2 李东辉的早期活动及思想变化21-24
  • 第2章 李东辉与基督教的两度跨文化传播24-33
  • 2.1 第一度跨文化传播——李东辉接触基督教24-28
  • 2.2 第二度跨文化传播——李东辉在满洲的传教活动28-33
  • 2.2.1 中国延边地区的基督教传教沿革28-29
  • 2.2.2 李东辉在延边及周边地区的传教活动29-33
  • 第3章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第一度跨文化传播33-39
  • 3.1 李东辉的信仰动机分析33-36
  • 3.1.1 李东辉与基督教接触的历史文化背景33-35
  • 3.1.2 李东辉的基督教信仰动机35-36
  • 3.2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第一度跨文化传播36-39
  • 3.2.1 西方“权利语境”下的韩国信徒文化身份认同危机36-37
  • 3.2.2 “自我”与“他者”博弈下的基督教之“象”37-39
  • 第4章 李东辉的第二度跨文化传播39-46
  • 4.1 李东辉在满洲传教动机39-40
  • 4.2 李东辉在建构跨文化认同中的“角色”获得40-46
  • 4.2.1 第二度跨文化传播——跨文化认同建构40-43
  • 4.2.2 李东辉的第二度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演变43-46
  • 第5章 李东辉在两度跨文化传播的“混杂性”文化身份46-50
  • 5.1 李东辉在两度跨文化传播中的跨文化适应46-48
  • 5.2 李东辉在两度跨文化传播中“混杂性”文化身份特征48-50
  • 5.2.1 霍米巴巴的“混杂”与“第三空间”理论48-49
  • 5.2.2 李东辉在“第三空间”的文化建构49-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海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2 朱晓红;;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宗教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周述波;;文化认同[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卢兴;郑飞;;中国本土文化身份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后殖民理论的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徐雪涛;;后殖民语境中的“自我”与“他者”——有关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反思[J];理论月刊;2010年11期

6 贺玉高;;霍米·巴巴的杂交身份理论及其不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何芳川;近代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宗教色彩[J];史学月刊;1985年04期

8 马绍玺;;文化撕裂、文化身位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10 熊伟;;跨文化交流中的自我东方化[J];学习月刊;2009年1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东春;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松兰;论韩国基督教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社会影响[D];延边大学;2003年

2 丁昊;韩国基督教与韩国政治间互动的历史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梦遥;韩国基督教盛行的原因[D];北京大学;2008年

4 曹爽;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基督教境外传教历史条件解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47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47333.html

上一篇:自在其中的圆  
下一篇:重温尼泊尔光影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