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实践中的造神与构境
发布时间:2017-10-31 17:50
本文关键词:民间信仰实践中的造神与构境
更多相关文章: 神码 内丘 纸马史 民间信仰 原境 造神 构境
【摘要】:纸马是中国民间漫长信仰实践的产物。约自两宋时期至二十世纪初,,人们对纸马的使用至少持续了9个世纪。此后,随着社会文明的更迭,纸马才逐渐从国人的生活中淡出。 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内丘县的民间纸马作为研究对象,当地人称之为“神码”,其至今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实践形式,被创作、流通和使用。基于此,本文研究中将活态的对象与其田野原境的考察综合进行,尽可能地对神码进行整体性再现。从对神码的探析延伸出民间信仰的运作心理、形态、意义及其自在价值等多个角度的思考。 内丘神码从属于中国纸马大类型,近一个世纪以来,纸马一直较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历史的勾勒也因此迟迟未能成形。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明人宋焘的字句为线索,遵其“活马-木马-以纸画马-图写神像,号约‘纸马’”的线络,爬梳出一条以国人信仰实践为背景,由发生到繁荣再至衰落的纸马历史。笔者相信,这一历史的清晰化将对纸马领域的各方面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本文而言,只有在一个明晰的历史背景中,方才有可能进入内丘神码的具体性研究。 对神码的具体性考察分为其所处的原境与其图像本体两部分。在对前者的考察中,内丘的历史、地理、文化样态以及民间信仰生活都成为内丘神码发生、存在与衍进的必然条件。文化上,历史中长期的战祸以及明初大规模移民对内丘的文化现状构成了巨大影响。与连年的兵燹战祸相关,其所处的地域也是我国民间信仰活动最为频密的所在。在此地区,民间信仰实践细化到了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背景下,神码自创生起便成为内丘民间信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它在每一户家庭中供奉,也就自然地与每个人的关系都更为密切,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对内丘信仰环境的考察,认为神码通过两个层次作用于民间信仰生活:一是其画面中印现的神yG图像;二是这些神yG图像在家庭中所营造的“幻境”。对于后者而言,其直接对应着由内丘城关庙宇所构成的以县城为单位的神性空间,当地民众设计了这个空间,目的是用它来“包裹”其身处的现象世界。仿佛在这个被众神庇护的场域之中,人们方才能够安然地生产生活。这种构建神性空间的信仰实践心理,也在以神码为核心的家庭构境活动中得到更加细节化的实施。 神码作用于信仰生活的另一个层次来自于它的图像。神码之所以成为内丘民众难以割舍的信仰实践事象,从其自身的角度而言,首先在于它是民间生活中对抗不可预测灾祸的“精神避难所”,它给予人们“迎吉纳祥、辟邪禳灾”的心理暗示,给生民以生的希望。同时,神码又发挥着超自然想象之外的诸多价值,其对于民间道德的培养、生产生活秩序的维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暗含的价值,都蕴含于神码的图像之上,只有通过对画面的图像志分析才能逐个解答。图像学方法贯穿这些看似粗略稚拙的民间画像的探究,在以神yG原型为重点的考察中,神码自在的诸多价值逐一呈现。当地民间造神活动的实践方式也相应地得以揭示。与此同时,随着基于神码图像的分析,家庭中诸神的原型、图像、方位得到再现,内丘民间家庭作为一个信仰空间的预设,以及当地民间的构境心理也随之得到证实。 神码在当代生活中的存在样态是本文最后所考察的内容。对于其形态基于人们生存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事实,本文认为一方面,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匿使得神码一整套信仰实践中与传统价值观相关的积极部分被消解,“信仰缺失”所对应的正是这部分积极的传统价值观的淡化;另一方面,从一些新出现的神码中可以看到,民间信仰实践的形式虽然一直处于流变之中,但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状况时,求神、造神的心理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最终,本文回顾了神码作为民间信仰实践的典型性意义与民间构境的行为,并在对信仰实践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联系之反思中结束。
【关键词】:神码 内丘 纸马史 民间信仰 原境 造神 构境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3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41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与价值11-14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14-24
- 第三节 纸马学术史24-38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38-41
- 第一章 纸马的历史轮廓41-61
- 第一节 纸马生发的信仰基础41-49
- 第二节 纸马发生论考49-52
- 第三节 纸马:从形态稳定到自身繁荣52-57
- 第四节 纸马在新时期的存在样态57-60
- 小结60-61
- 第二章 内丘历史与神码原境61-98
- 第一节 内丘历史概况61-69
- 第二节 内丘的文化生态环境69-86
- 第三节 神码所处的内丘民间信仰环境86-96
- 小结96-98
- 第三章 信仰场的生成:神码构成的家庭信仰空间98-197
- 第一节 门关:家庭的守护与导引100-115
- 一、院门:喜神、路神与门君100-107
- 二、影壁:土地神与南海大士107-115
- 第二节 堂屋与内堂:共性化的神yG115-130
- 一、堂屋:家堂与地藏116-123
- 二、内堂:老母与财神123-130
- 第三节 卧房:私人化的信仰对象130-147
- 一、名仪:神码中的祖灵信仰130-137
- 二、私人化祭拜的神yG137-147
- 第四节 灶房、工房与仓房:生活化的神yG147-168
- 一、灶房:灶王神码147-152
- 二、工房:鲁班神码152-156
- 三、仓房:仓官与火神156-168
- 第五节 天地桌:信仰场域的中心168-188
- 一、土神168-178
- 二、天地三界十方真宰178-188
- 第六节 信仰系统中的一众散仙188-197
- 一、内院中各司其职的散仙189-194
- 二、应时而生的神yG:交通工具神194-197
- 第四章 神码与当代内丘民间生活197-206
- 第一节 内丘神码的存在现状197-199
- 第二节 内丘神码当代功能承载199-206
- 结语206-210
- 一 神码:民间生活中的幻象与虚境206-208
- 二 由神码看民间信仰实践在文化传统中的价值208-210
- 附论 纸马之神与象:信仰与信仰的视觉化210-223
- 一、视觉化的意义210-217
- 二、信仰的视觉化217-223
- 附录一 内丘神码的供奉方式与张贴位置223-242
- 附录二 内丘神码使用情况概览242-243
- 附录三 神码在家庭院落中的张贴位置示意图243-244
- 附录四 内丘神码相关节日与仪式244-247
- 参考文献247-260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260-261
- 致谢261-2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2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张静远;;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陈楠;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J];中国藏学;1998年04期
5 谢生保;谢静;;敦煌文献与水陆法会——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J];敦煌研究;2006年02期
6 谢生保;谢静;;敦煌遗画与水陆画——敦煌唐五代时期水陆法会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2006年04期
7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J];敦煌研究;1995年01期
8 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J];法音;2006年04期
9 阿旺平措;;清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与影响[J];法音;2012年06期
10 许秀文;;浅议南宋社仓制度[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11231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2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