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对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萨满教对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萨满教 哲学思想 政治法律观念 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
【摘要】:萨满教是远古以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与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采借转换、涵化整合关系,因此,其教义思想蕴含着游牧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法律观念,成为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游牧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内涵包含信仰意识和血缘关系相依的群体团队意识、坚韧不拔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动态经济模式和活性精神因素的相互交融为原动力等内容。
【作者单位】: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G122;B98
【正文快照】: 萨满教是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中、晚期)时期产生的原始信仰为基础逐渐演化形成的,是游牧民族先民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解释。随着人类改变生存环境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自然万物的认识也随之提高,但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的“科学认知能力”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恩学;;试论萨满教宇宙观对解读考古现象的重要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2 杨晗;;北方民族萨满教的生态伦理关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3 齐秀华;;游牧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中的生态伦理思想[J];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4 色音;萨满教的观念体系及其特征[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2年04期
5 张雪飞;;草原创世神话的宗教化演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那仁毕力格;;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举行日期和古代历法之间的关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赵华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发现[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张金铣;;元两都之战及其社会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4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龚光明;杨旺生;;元代农业灾害成因论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7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9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10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辛德勇;;论所谓明铜活字印书于史初无征验——附论明代的金属活字印本[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5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7 朱亚非;;明初以德睦邻与劝和息争[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8 林金树;;试论明代苏松二府的重赋问题[A];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C];1982年
9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10 张云涛;;从戒台寺石刻看其宗教的历史地位与传承[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西亚;金代图书出版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邹明军;《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莹;清代东北地区物产变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作海;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吕宗敏;何秋涛《朔方备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余德芹;元明时期法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10年
7 戴学艳;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天津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铜镜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民族服饰的流变[D];云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忠;北方民族与萨满教[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3期
2 国力,王小妹,于伟;宗教与社会和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5期
3 杨晗;;北方民族萨满教的生态伦理关怀[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4 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02期
5 刘春元;王鹏;;佛家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0年14期
6 简世德;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思考[J];教育评论;2003年06期
7 塔拉;张亚强;;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墓葬[J];考古;2004年07期
8 Н·Л·茹科夫斯卡娅;竺林;;蒙古历法研究[J];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02期
9 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年08期
10 李零;;入山与出塞[J];文物;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维斌;郑茜;江凌;李云昌;;通过现代科学手段保存游牧文化——对话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李锦[J];中国民族;2010年12期
2 波·少布;别具特色的《游牧文化》[J];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05期
3 阿拉坦图雅;;试论内蒙古游牧文化产业的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23期
4 张小平;雪域深处的游牧文化[J];西藏民俗;1995年04期
5 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6 呼拉尔顿泰·策·斯琴巴特尔;;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特质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吴伊娜;;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些认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04期
8 杨富有;特力更;陶德巴雅尔;;游牧文化在生存挑战下的保护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02期
9 石维斌;郑茜;江凌;李云昌;;“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对话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袁晓文研究员[J];中国民族;2010年11期
10 王素娟;孙国军;;蒙古族游牧文化:言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浩;;关于牧区游牧文化变迁的思考——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禾泽;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林庆霞;建立新疆游牧文化保护区[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2年
3 本报记者 唐红丽;在可持续发展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许桂灵 司徒尚纪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u嵓胰说暮I嫌文廖幕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郑小驴;崇德还是崇力[N];文学报;2011年
6 记者 爱丽思;中国·锡林浩特第十一届国际游牧文化节开幕[N];锡林郭勒日报(汉);2014年
7 李霞;应设立游牧文化狩猎文化保护区[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8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宝祥;赤峰文化特色初探[N];赤峰日报;2008年
9 ;北京人,,大同人[N];山西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瑞俊;内蒙古草原地带游牧生计方式起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洁;内蒙古地区跨文化发展的古今历程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97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9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