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玄门讲经论道阐教的深远意义
本文关键词:试论玄门讲经论道阐教的深远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自身建设 道教信仰 新形式 道教文化 整体素养 道德经 中国道教 人才培养 信仰者 重要作用
【摘要】:正当代道教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不够重视对阐道论的人才培养,也很少针对信众开展讲经论道活动。玄门讲经这一弘道传教的新形式,对于促进道教的自身建设,提升信仰者的整体素养,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玄门讲经论道,说起来既很久远,又很新近。言久远者,是说早在春秋时期,道祖老子就在古楼观讲经论道,并著《道德经》传于后世;言新近者,是说通过在各地玄门中开展讲经论道活动,以阐释道法教
【作者单位】: 甘肃省道教协会;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当代道教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不够重视对阐道论的人才培养,也很少针对信众开展讲经论道活动。玄门讲经这一弘道传教的新形式,对于促进道教的自身建设,提升信仰者的整体素养,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玄门讲经论道,说起来既很久远,又很新近。言久远者,是说早在春秋时期,道祖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作安;;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道教;2010年03期
2 叶小文;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为加强自身建设多努力——在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道教;2005年04期
3 尹育政;一片道心在东瀛[J];中国道教;1991年04期
4 闵智亭;;在中国道教学院专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道教;1992年02期
5 ;任崇亮 正信正行[J];东方养生;2010年10期
6 ;中国道教协会章程[J];中国道教;2005年04期
7 黄信阳;访新加坡有感[J];中国道教;1993年01期
8 ;卷首语[J];中国道教;2007年03期
9 王宜峨;;新加坡道教总会应邀来北京参访[J];中国道教;2006年06期
10 本刊通讯员;;《中国道教》与《道教文化》首次在港交换道教经典资料[J];中国道教;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常云;;坚定信仰 持守规戒——关于道教信仰建设问题的三点思考[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马冬青;;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道教文化——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兴发;;道教神仙与道德之关系[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蒋国星;;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欢迎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振国;;当代道教科仪与教义的互相印证[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张兴发;;前进中的中国道教——二十一世纪道教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杨世华;;把握发展方向 展望道教明天——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开幕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杨世华;;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发展应注重的六个方面(论文提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元本;上饶:中国道教理学之乡[N];上饶日报;2008年
2 见习记者 吴艳;中国道教学院隆重庆祝成立15周年[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记者 何小龙;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来平考察[N];平凉日报;2006年
4 张敏邋田悦阳 王宜峨;爱国爱教 团结进步[N];人民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赖晓莉 陈蕙茹;8月 蓉城论“道”[N];成都日报;2006年
6 毛公强邋宋娜;“崂山论道”将探究道教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记者 吴丽;我市将举办两岸三地纪念吕祖诞辰道教文化周[N];运城日报;2006年
8 李勇邋通讯员 曹赛娟 马碧;李微微会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N];湖南日报;2007年
9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肖成菊;五雷山举办首届“道教文化节”[N];张家界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2 张坤;汉晋道教财富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霍克功;李西月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延刚;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D];四川大学;2005年
5 钟玉英;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徐祖祥;瑶传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吕有云;道教政治管理之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胡锐;道教宫观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刘绍云;道教戒律与传统社会秩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2 赵爱民;历史时期陇东地区道教文化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项运良;《老子想尔注》与《河上公章句》之道论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张继禹;道教思想四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马婧杰;试析道教对青海地方文化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屈丙之;汉唐巴蜀道教文化地理学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祝逸雯;路漫漫其修远兮[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闫灿;昆明万寿宫道教节庆的科仪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9 梁智勋;中韩道教思想略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苏婧;中国道教园林精神空间的构成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7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9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