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三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态及分析
本文关键词:晋东南三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态及分析
【摘要】:由儒、佛、道而成的三教信仰,构成了晋东南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三教堂建筑,呈现出三教融合的文化风貌,更突显出晋东南社会独特的信仰形态与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这些数量众多的三教堂建筑中,最早的创建于金元时期,展现着三教信仰在晋东南基层社会早期的具体实践,金元以后的三教堂建筑更是遍及晋东南各地。从金元时期看三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这与晋东南社会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地域文化与风俗传统、国家政权与社会环境、基层社会与民众情感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些恰恰正是晋东南区域社会的特色所在。
【作者单位】: 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批准号:11CZS054) 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时期晋东南区域自然灾害与民生研究”(批准号:13BZS071)
【分类号】:B933
【正文快照】: 儒、佛、道三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一、国家力量的推动:三教融合容。从魏晋到隋唐,三教均从各自的立场倡导三教合一的思想观念。经过唐末、五代、北宋的思从理论层面上来讲,三教合一的形成路径在想转型与发展,理学逐渐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晋东南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建宏;;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对晋东南二仙故事的解读[J];前沿;2008年11期
2 刘立夫;;唐代宫廷的三教论议[J];宗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卓;;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之建立——兼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2 刘伟;;同光年间州县官选任制度的嬗变[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3 刘伟;谭春玲;;近十年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4 王丽萍;;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政治文化构建——兼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政治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师英杰;;论和谐社会的文化价值诉求[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6 胡海洋;;浅析汉武帝时文官政府的组建[J];办公室业务;2012年03期
7 熊跃敏;曹新华;;我国民事执行监督的路径选择与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王颖;;汉代思妇诗与汉代社会的互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樊波;梁峻;袁国铭;;浅析中华民国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之嬗递[J];北京中医药;2011年02期
10 曾纪茂;钱穆对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认识及其局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3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7 秦浩;中国行政审批模式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銮;元代地方监察法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晶君;《钦定台规》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6 熊猛;浅论明朝户部的职能及其运行的法律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大兴;“贞观之治”的当代法理学解读[D];烟台大学;2010年
8 何春革;基于文化视角的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9 张庆华;我国政府规制失效的行政学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10 王炯;清代土地制度演进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立夫;《老子》道论的形上学诠释[J];中国哲学史;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u&平;韩国三教和合的现代价值[J];现代哲学;2000年04期
2 任法融;;三教同源——在武夷山“道、儒、释三教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道教;2010年01期
3 牛军凯;;18世纪越南的三教寺和三教思想[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年02期
4 郑欣淼;鲁迅论“三教合流”[J];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12期
5 罗长山;;越南科举三教考试问题初探[J];东南亚纵横;1993年02期
6 ;三教福地[J];风景名胜;2009年11期
7 施保国;李霞;;方以智的禅道观与三教融通论[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张玉璞;;宋前儒佛道三教关系述论[J];齐鲁学刊;2011年02期
9 宋昱含;;由悬空寺三教殿小窥魏晋南北朝三教合流[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4期
10 任继愈;;唐代三教中的佛教[J];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振纲;;三教哲学要义与现代生活[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彭战果;;方以智三教会通思想研究[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3 ;“科教兴乡”致富路 “三教结合”奠基业[A];科教兴乡之路——山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探索[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兴;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流[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胡永辉 南京大学哲学系;三教关系研究的双重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记者 启良 涌河 实习生 廉洁;深入推进“三教结合” 携手共育“四有新人”[N];赤峰日报;2006年
4 闫孟祥;宋代士人的三教观念[N];光明日报;2010年
5 ;涞水县千人工作队驻村搞“三教”[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6 本报记者 冯永锋 通讯员 贾宗智 赵维春;大连陆院“三教一考”创新理论教学[N];光明日报;2002年
7 赵建强 本报记者 冯晓荣;隔山隔水不隔情[N];陕西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尚冰昕;三村干部进京讨说法[N];西部时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孙阁 本报通讯员 张翼飞;西三教搞活花市有高招[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梁春禄:“三教并举”谋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战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明海;李贽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泓文;P.2213《三教至理相通论(拟)》校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于冬华;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辉;东晋南北朝三教关系[D];西北大学;2012年
4 杨云;抉择与会通——王通“三教可一”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元青;三教归儒—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终极价值追求[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建国;神化与王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凯;王通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19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