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崇蛇之俗
本文关键词:上古崇蛇之俗
【摘要】:崇蛇是上古先民动物崇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中国龙崇拜关系最为密切的一支。崇蛇之俗的起源主要有三:一是蛇符合先民“变化”的生死观念,并成为其中的翘楚;二是符合“两种生产”的愿望,承载着对农业生产和“种的繁衍”的期许;三是其生产环境为深山大泽,而深山大泽往往兼有沟通神人鬼沟通之用,并具备孕育珍宝的潜在可能。换而言之,崇蛇与先民长寿、生产和财富这三个愿望息息相关。崇蛇与阴阳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阴阳是中国最原始的分类,在此基础上生发的其他分类方式也或多或少与阴阳这个维度交融。五虫也是五行之属分类的一种,蛇在其中属于鳞虫,而鳞虫在阴阳中属阳中阴,即少阳。蛇为女子之祥由其与毛虫对比所呈现的阴性所决定,玄武龟蛇相交的形象则具有阴阳相交的寓意。龙蛇之“化”与“蛰”为阴阳之“化”提供了最绝妙的注脚。其一,龙蛇入蛰、出蛰,皆是顺应阴阳之“化”的方式。其二,龙蛇“与时俱化”,无论是自身形态的变化,还是化作他物或龙蛇互化,都完成了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其三,龙蛇通过变化以存身避害的特性为君子所崇尚、效仿,并衍生出了“不得时则龙蛇”的人生哲学。崇蛇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从观念到形式的变化,早期主要是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此两者主要侧重于观念的层面;崇蛇由观念落实到行为层面,则体现在蛇的巫术地位。崇蛇也衍生除了专门的“蛇兆”类型,在汉前史书记载中形成了征兆中不同被统治者加以利用,为皇权的建构助力甚多。尤其经过有汉一代,统治者的倡导和宣传使得对蛇的崇拜登峰造极。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晓;胡世文;;《鬼谷子》阴阳思想本质内涵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2 陈继元;数字5,8,10,12与阴阳循环现象[J];海南师院学报;1991年04期
3 邓际鸣;;浅谈阴阳法则在山水瓷画创作中的指导作用[J];陶瓷研究;2011年01期
4 李烈炎;阴阳化生说之科学价值及其缺陷[J];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5 薄忠信;;阴阳探微[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6 JK;;夏至养生[J];今日民航;2009年06期
7 李立;阴阳变化与龙蛇转换——先秦时期“北方”山神话形成与演变[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王俊龙;;棋法阴阳:围棋中的哲理与数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林中慈;林中堂;;试探“法於阴阳,和於术数”的《易》学思想[J];周易研究;1992年04期
10 陈德述;论宇宙阴阳律在身体保健中的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黎敬波;;《内经》阴阳的概念和理论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潘振彬;;《内经》阴阳昼夜节律临床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潘振彬;;阴阳昼夜变化节律及其临床应用[A];2004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庄燕鸿;;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对阴阳辨证纲领的再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牛新萍;战丽彬;;阴阳昼夜节律与时间疗法[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荷f;;中医之“道”之我见[A];2009年首届全国中西医肿瘤博士及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善鸿;阴阳与治家[N];中国经营报;2013年
2 梁永林;阴阳源于太阳崇拜[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黎敬波;阴阳不是简单的医学符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黎敬波;《内经》阴阳的自然、规律和气血营卫[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刘力红;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皋永利;中医发展需要超越“阴阳”水平[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7 刘力红;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之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国玺;说古论今话养生⑤[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辽宁沈阳市中医院 聂茸;入冬养生肾为先[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北京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治病为何必求于“本”[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中正;《内经》阴气与阴阳交感理论的系统整理[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刘建武;“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怡琳;易学自然观与“道”之义理内涵[D];山西大学;2015年
2 王若;上古崇蛇之俗[D];青岛大学;2015年
3 包巨太;“阴阳球”与中医思维模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4 徐凯;谈阴阳在山水画中的表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念琴;《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韦云;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吴桐;中医阴阳调理理论与亚健康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赖世力;《黄帝四经》阴阳刑德思想述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马荣;以易学阴阳之道探析传统女性观问题[D];西北大学;2013年
10 张盛珠;论道家阴阳思想在玉雕中的应用[D];北京服装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208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083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