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略论道教海外传播中的本土化

发布时间:2017-11-25 03:06

  本文关键词:略论道教海外传播中的本土化


  更多相关文章: 道教 海外 传播 本土化


【摘要】:道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大多和被传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带有当地文化特性的本土化的道教,这一现象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明显。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既与道教自身具有的包容性有关,也和道教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关。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道教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文化交融现象。此外,经过了本土化的道教还传承了华人的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及其影响研究”(15BMZ084)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自东汉诞生后,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逐渐由中国传播到海外。道教传播到海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随着华人侨居到海外,从而将道教带到海外,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道教主要通过这种途径传入;二是由其他国家派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禹;第二届庐山道教文化研讨会感怀[J];中国道教;2000年05期

2 卿希泰;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J];中国道教;2000年06期

3 牟钟鉴;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J];中国道教;2000年06期

4 吴洲;文化类型学研究的一部巨著——评《道教文化新典》[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5 卿希泰;在世纪之交展望道教文化的未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黄永锋;《道教文化新典》评介[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7 ;向上提升 向下扎根 对新世纪道教文化发展的期望[J];中国道教;2001年03期

8 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J];中国道教;2001年05期

9 章伟文;“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2期

10 丁培仁;道教与民俗浅议──以斋醮、礼俗为例[J];宗教学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冯可珠;;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应超;;简论道教教义与道教承传及其和当代社会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7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8 李似珍;;道教网络建设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谢聪辉;;道教与台湾家庭的关系[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赖晓莉;道教与世界[N];成都日报;2006年

2 孙浩然;道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4 记者 蓝希峰;挖掘道教文化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3年

5 牟钟鉴;开创东亚道教研究崭新局面[N];中国民族报;2014年

6 张开华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 浦东新区道教协会副会长;浅谈道教对中华民俗文化的影响(下)[N];联合时报;2014年

7 胡锐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道教文化开发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遗产[N];中国民族报;2014年

8 贵州省道教协会会长 张崇新;发挥道教传统优势 服务五大改革目标[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10 陈永革;共谈道教与构建社会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张子建;不二法门本体论视野下的道教、藏传佛教修行原理钩沉[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凭思;道教文化对化学发展的影响及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笛;道教文化在土家族丧葬绘画中的体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4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7 黄欣;敦煌道教类书文献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8 王梦s,

本文编号:122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2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5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