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向
本文关键词:明清之际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向
【摘要】:明清之际中国佛教的信仰形态,呈现出儒佛互渗、净土独盛、佛典流行的新特质。明清之际的佛教并不是处在衰落之中,而是处在由正统的"出世宗教"向近代"入世宗教"的转向之中。这种世俗化转向,是明代皇权的强化、僧伽组织的变革、士绅阶层的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合力。明清之际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转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要构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7世纪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向研究”资助
【分类号】:B949
【正文快照】: 周骅,文学博士,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逦入世转向对于明清之际佛教的发展状态,曾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汤用彤在《五代宋元明事略》中认为中土佛教“隋唐以后,外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杨文斌;;延寿、宗密“禅教合一”论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4 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李平;;浅议韩愈反佛原因与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6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彭启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性保存的诠释学忧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庞琳;张淑贤;;试论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田冬梅;张颖夫;;从禅宗思想辨析“李评本”《水浒传》之真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10 邵敏;;明代话本小说对僧人金钱欲的批判——以《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为中心的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简圣宇;;“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从当下房地产广告谈起[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刘海;;试论编辑的文化资本[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6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谢静;;绘制合作领域地图——从SO项目看传播的组织功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姚文放;;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坚赞才旦;岳小国;;论三岩藏族的壁葬及其社会控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3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黄漫远;明中后期儒学平民化进程中书院教师角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锦;叶向高《四夷考·北虏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飞;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星桥;二十一世纪中国佛教教育的理念与展望[J];法音;2000年05期
2 性妙;中国佛教代表团访问越南[J];法音;2000年08期
3 刘宇;中国佛教文化展在澳大利亚隆重举行[J];法音;2000年10期
4 圣辉;中国佛教代表团基调发言[J];法音;2001年11期
5 刘兴邦;《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的文化诠释[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学诚;中国佛教代表团和平祈祷文疏[J];法音;2002年11期
7 觉灯;新世纪中国佛教的历史使命——兼论佛教团体的地位与自身建设[J];法音;2003年12期
8 方立天;论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3年04期
9 段迎春;;中国佛教伦理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01期
10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伦理学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四龙;;论中国佛教的民族融合功能[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4 陈枫;;论中国佛教中的修善功德观[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5 方立天;;佛教:科学之友[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6 张建新;周险峰;;中国佛教德育思想探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魏德东;;当代中国佛教的保守与开放[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白金坤;;浅析林子青诗歌之美[A];福建诗词(第十八集)[C];2008年
9 傅润三;;《漫谈寺院文化——游览寺庙指南》简介[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毛立军;满怀信心规划中国佛教更加美好的未来[N];人民政协报;2013年
2 张广艳;自律与自觉:中国佛教探讨自身公众形象[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徐萍;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通史”[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温金玉;继承与创新:不断调整发展的中国佛教[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记者 黄凯 实习生 葛峗峗;“中国佛教名山聚首狼山”活动开幕[N];南通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敏;中国佛教的未来——加强建设 与时俱进[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何建明;现代中国佛教对慈善观念的重视[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徐松兰 实习生 熊露;《神州和乐》:首部中国佛教交响乐作品[N];深圳商报;2010年
9 记者 邱凌;本市9件文物将在中国佛教精品展中亮相[N];朝阳日报;2009年
10 ;创作学术精品 推动文化传承[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D];四川大学;2002年
3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何子文;菩萨公民:佛教僧人的社会身份及其近代转变[D];上海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秀峰;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永佳;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施保国;中国佛教的人文关怀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7年
4 于川;中国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安徽大学;2006年
5 常馨悦;近代中国佛教与科学关系论争评述[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3年
7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张振有;华北沦陷期间的佛教同愿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晶莹;魏晋南北朝的中国佛教及其佛像雕塑艺术[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威;论佛教雕塑东来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变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43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4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