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早期宗教思想的形成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关键词:尼采早期宗教思想的形成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基督教历史是西方历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从最初的少数人信仰的异教发展到统治西方上层建筑的权威信仰,期间经过多次的改革和复兴,延续了两千多年,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权威达到顶峰。随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让人摆脱了完全受自然统治的状态,人对神的敬畏远就不如古代了;而且,基督教本身也开始逐渐腐化变质了,于是基督教开始衰落下去。十七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一部分学者和艺术家对已腐朽的基督教机构发起猛烈的攻击,追求“凡人的幸福”,但是这种反抗主要集中在对宗教形式上的谴责,没有完全动摇它的根基。启蒙运动对基督教信仰和教会进行了公开批判,从人的理性出发去反对宗教神学、揭露宗教神学的伪善本质。宗教的权威进一步衰落,对基督教摧枯拉朽的一击成为必然。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从神向人的转折点上,尼采出现了,他既是基督教的神的批判者,同时又是新时代“人”的创造者。 尼采从小接受的是严格的基督教育,家中虔诚的宗教环境塑造了他的基督性,但是这些教育没有让他与基督教建立起深厚且坚固的联系。这个早熟的少年,很快对基督教不再虔诚,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他研究荷尔德林和拜伦,荷尔德林身上涉及的隐蔽的强力和拜伦艺术家的生命力深深吸引了尼采。当尼采停止信仰基督,他开始了一个艰难且隆重的事业---自我塑造,努力摆脱基督教对他思想的禁锢,想要自由地思考。1862年3月,尼采根据爱默生文集中《历史》和《命运》两篇论文,写下了《命运与历史》这篇论文,这是尼采第一次哲学尝试,也是对哲学思想的沉思,其中包含了无上帝思想和对基督教的质疑的内容,尽管表达的思想还稚嫩,观点却锋利。尼采提出对基督教的质疑:倘若没有上帝,没有不朽,没有圣灵,没有神灵的现实,如若这千年的信仰建立在想象之上,人类长期以来只是受一种幻想误导,那世界图像究竟会如何改变?要是宗教的幻影退去,留下的是怎样的现实呢?这个设想让年轻的尼采战栗,他自己也觉得过于大胆,他不能确定他发育不良的头脑是否做出了成熟的思考,他觉得自己没带罗盘和向导就闯入了无法度量的观念海洋,在这巨大的海洋中茫然无依,他渴望返回坚实的陆地。他将自己的自我塑造与基督教重新达成了和解,寻找他们之间中间路线,所以他只是质疑而没有批判基督教。 但是青年尼采具备了一名哲学家的基本素质,那就是反省和怀疑的精神,尼采正视自己生命的事,体验微妙的自我,关注自己的思维,洞察自己的诡计、隐情和动机,不自欺欺人,不让所谓的借口掩盖或许丑陋的真相,他客观地打量自己,不愿意盲目地信仰和无知地接受。尼采本身的这个性格特点--保持着永远的怀疑精神,不接受现有的体制,欣赏生命的阴暗的一面,乐意体验自主思考的痛苦---是尼采反对基督教的先决条件。他不屈从于命运的束缚,不服从于任何企图驯化自由的思想,他最为抨击基督教的地方,就是基督教的目的是驯化人心。尼采早期对宗教的思考奠定了他彻底反抗基督教的基础。 尼采早期宗教思想的形成是当时整个时代思想激烈碰撞的结果,也是他个人思想发展的必经过程。尼采受到的多元化文化冲击,在颠覆和重建中犹豫迷茫,“推倒是容易的,但是总要建立起来”[1]最终确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现代社会,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思想意识也随着国门开放涌入。而国人面对新机遇和挑战措手不及,对一涌而入的思想感到迷茫,缺乏正确识R%和认识的思想准备,有可能让文化中低俗、堕落和糟粕的部分得占据思想意识,从而动摇原有的意识形态。人们对主流信仰感到迷惑,又不能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蔓延开来,这对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危害作用,削弱民族凝聚力和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甚至威胁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以此为根本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二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延续性。第三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完善社会规章制度,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516.47;B9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杨茂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周莉;;尼采哲学反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倾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8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胡志明;;尼采与卡夫卡:现代世界两个孤独的行走者[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周述波;;“他者”注视下的“自我”飞翔——从电影《再见艾丽丝》看男权场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潘海啸;;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于一鸣;;大科学时代的科学与宗教[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作竹;;自然辩证法的系统性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庄永成;;我国工业设计急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董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芳芳;从《晃来晃去的人》和《赫尔索格》看索尔·贝娄存在观的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尚伟伟;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娟;贝克莱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丽华;论施莱尔马赫宗教思想的浪漫性[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71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27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