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的《中庸》诠释
本文关键词:契嵩的《中庸》诠释 出处:《宗教学研究》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北宋中期,《中庸》作为"性命之书"已为儒士广泛接受,并发挥《中庸》的思想以回应佛教的挑战。因此,契嵩也解《中庸》与儒士辩,一方面,援儒入释,通过对《中庸》的"性"、"中庸"等概念的分析,强调了儒释之同,以调和儒释关系;另一方面,并没有改变佛教的立场,从多个层面证明佛道高于儒(含《中庸》)道,进而以佛教统括儒、道。既然《中庸》所讲的道理都比佛教低,那么以此来治心或治身所能达到的境界自然是低层次的。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Golden mean, as a book of life, wa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and the thought of the mean was brought into play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Buddhism. Therefore, Qi Song also understood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mean and the Confucian scholars. On the one hand, he helped Confucianism into Buddh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sex" and "mean" of the mean,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order to reconc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 position of Buddhism, which proves that Buddhism and Taoism are superior to Confucianism (including the "mean"), and then Buddhism dominates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inc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lower than that of Buddhism. So the state of mind or body can be achieved in this way is naturally low-level.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两宋《中庸》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5BZX06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北宋《四书》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2016T90867) 四川省教育厅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三苏的《四书》学研究”(SXJZX2015-01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以前对此的重视极为有限。进入北宋后,由于要解决当时社会的危机(如“士风、学风、政风”不振)及因儒学自身理论缺陷而导致的无法回应佛教挑战的危机,朝廷(1)与士人对《中庸》普遍重视起来。以儒士言,范仲淹、胡瑗等均发挥了《中庸》的“内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焕忠;;明教契嵩与儒家四书[J];五台山研究;2011年02期
2 邱小毛;赵黎明;;《契嵩年表》考补[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雷;契嵩“心”范畴的二重性及其意义[J];浙江学刊;2003年05期
4 王秋菊;契嵩《孝论》思想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郑佳佳;张禹东;;论佛日契嵩的孝道观——以《辅教篇·孝论》为中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高建立;;论契嵩佛学思想的入世归儒倾向及其对宋代士林风气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陈斐;;契嵩的“非韩”与宋代的儒释互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方友金;论契嵩的儒释一贯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2年01期
9 罗雪飞;;从儒释互动视角看契嵩禅师对文中子的评价[J];船山学刊;2014年01期
10 远尘;;契嵩禅师的佛学思想与著述[J];五台山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彭华;佛教伦理的“儒学化”[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锋兵;契嵩思想与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巍;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2 吴彪;契嵩《孝论》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冯书杰;契嵩心性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莉;契嵩《中庸解》与佛儒会通[D];海南大学;2012年
6 张永梅;契嵩心性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梦;契嵩“孝亲观”思想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李雨杭;试论契嵩思想之“谈辩境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祁恪昌;契嵩“儒释会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12年
10 陈钟楠;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40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4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