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评论

发布时间:2018-01-31 00:14

  本文关键词: 综合研究 道教传统 南宗 道教研究 白玉蟾 思想研究 考论 历史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史料 出处:《宗教学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一直以来,道家思想研究、经典研究、历史研究是道教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上世纪两套道教史①的出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说,历史、文献、思想研究为道教学界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然而,近年来的道教研究在继承原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道
[Abstract]:It has been the classic study of research, Taoism, Taoist history resear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wo sets of the last century is the history of Taoism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is research.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history, literature, thought resear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solid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Taoism the original research paradigm in succession based on the road has quietly chang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分类号】:B958
【正文快照】: 一直以来,道家思想研究、经典研究、历史研究是道教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上世纪两套道教史①的出版即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可以说,历史、文献、思想研究为道教学界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础。然而,近年来的道教研究在继承原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道教图像学、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忠;白玉蟾与金丹派南宗[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泽洪;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何敦铧;;白玉蟾生平事迹初探[J];中国道教;1992年01期

4 中原;入水不濡逢兵不害[J];气功;1999年04期

5 符颖,符和积;白玉蟾生卒年岁疑[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6 安华涛;;白玉蟾与神霄雷法[J];中国道教;2009年06期

7 刘延刚;白玉蟾的三教合一思想及其宗教调适性[J];宗教学研究;2004年02期

8 羊华荣;;南五祖[J];宗教学研究;1983年02期

9 韩松涛;;华实并茂 文意粲然——《从道家到道教》书评[J];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04期

10 林冠群;;白玉蟾其人其事[J];今日海南;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松下道信;;白玉蟾内丹思想在南宗中的地位简论[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陈耀庭;;法国的道教研究一瞥[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锺国发;;道教神灵谱系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4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胡孚琛;;道教内丹学的西传和科学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6 ;宗教研究所2002年科研成果[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7 余振贵;;《马德新思想研究》序[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8 桑圣彤;;齐鲁文化研究视野的新拓展——简评《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9 蒋步荣;;武夷山道教文化[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宗教研究所2005年大事记[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冰泉;道家名人白玉蟾中年后可能隐居抚州[N];抚州日报;2007年

2 吴棉 徐吉;文笔峰与玉蟾宫[N];海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尹晓华;道教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成立[N];四川日报;2000年

4 郭立新;华堂虽丽 金石弥坚[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李存山 张志强;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静;郭武:道教养生当“道法自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李荣锋;黄信阳:惩恶扬善、扶贫济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连镇标;千年名刹 风雅相映[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记者 刘晶;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延安论道[N];延安日报;2010年

10 詹石窗;武夷山道教文化特色[N];中国民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变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刘元琪;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4 李昶;张宇初道教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苏振宏;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郭建洲;张伯端道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林伟文;台湾鸾堂宗教医疗文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刘一虹;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刘红梅;莲池大师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牛敬飞;五岳祭祀演变考论[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尚荣;道教仙人、仙境、仙术美学意蕴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2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许伟;白玉蟾内丹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陆扬;道教的女仙崇拜[D];南京大学;2013年

5 杜星霖;道教与隐士心态[D];山东大学;2013年

6 张晓俊;从炼度看道教的死亡观[D];浙江大学;2013年

7 王恒;基督教和道教关于女性态度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王学宏;道教西王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成;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夏涛;白玉蟾与武夷山道教[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7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477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