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从艺术、宗教到历史——中国壮族“末伦”与泰国佬族“麽蓝”艺术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8 05:38

  本文关键词: 歌唱传统 比较研究 壮族末伦 佬族麽蓝 出处:《民族艺术》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广西德靖台地壮族"末伦"(Moedlaenz)与泰国东北部佬族"麽蓝"(Morlam)艺术比较研究,可推测出它们均源于宗教传统。从这两种艺术回归其背后的宗教传统"末"(Moed)和"麽"(Mo/Mor),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寻找它们之间关联,反观不同宗教形态的历史、从宗教到艺术的历史和族群关系的历史。其中,"末"是台语支各民族女性口承仪式及其执仪者的代称,"麽"的宗教信仰为台语支各民族所共有,它们在台语支人群分化之前就已存在。在德靖台地壮族社会,"麽"是在"末"的基础上分化和发展出来的,"末"是更古老的形态。产生于"末"的"末伦"和以宗教仪式唱诵为最古老形态的"麽蓝",都是后期形成的艺术形式,但"末伦""麽蓝"或与此相类似的称谓也许在壮族和佬族分化之前就存在了,是用以指谓台语支各民族共有的口头传统。
[Abstract]: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edlaenz"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Dejing platform, Guangxi, and the" Molan "Morlamam of the Lao nationality in northeastern Thailand,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y all originate from religious traditions. From the return of these two kinds of art to the religious traditions behind them, "the end" and "Mo" / Mo / Moran, looking for their interconnec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and 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different religious forms, The history from religion to art and the history of ethnic group relations. Among them, the "end" is the name of the ceremony of the women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Taiwanese language branch and the name of the people who hold the ceremony.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Mao" are shared by all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Taiwanese branch. They existed before the division of the Taiwanese subgroups. In the Zhuang society of Dejing platform, the "Mo" was divided and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end", and the "end" was an older form. The most ancient form of "Mo-Blue", which is sung in religious ceremonies, is an art form formed in the later period. But "Moulan" or similar appellations may have existed before the division of Zhuang and Lao ethnic groups, referring to the oral tradition shared by all nationalities in the Taiwanese language.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香港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壮泰族群歌唱传统研究”(16WZW02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侬族民间歌唱传统的跨境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33;J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萍;;巫事活动·土司制度·歌舞天赋——新论壮族末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潘其旭;也谈壮族“末伦”[J];学术论坛;198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建家;中国黑衣壮与老挝黑泰原始信仰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晓芹;廖汉波;;从艺术、宗教到历史——中国壮族“末伦”与泰国佬族“麽蓝”艺术的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17年03期

2 肖罡;;重庆土司地区口传音乐文化特征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3 陆晓芹;;从说唱艺术、宗教仪式到族群历史——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思路[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4 陆晓芹;;跨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壮族“末伦”艺术[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06期

5 陆晓芹;;泰国民间说唱艺术Maw Lum的传承与发展[J];歌海;2014年01期

6 李萍;;城市化背景下壮族乡村曲艺资源联动化发展路径——以靖西末伦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11期

7 简圣宇;;西部少数民族曲艺的艺术学理论价值——以广西少数民族曲艺为例[J];南方文坛;2013年03期

8 凌晨;;广西壮族“末伦”的起源[J];大学教育;2013年09期

9 陆晓芹;;从民间歌唱传统中看壮泰族群关系——以中国壮族“末伦”和老挝、泰国佬族Mawlum的比较为个案[J];东南亚纵横;2012年09期

10 李萍;;壮族民间曲艺末伦的传统社会功能[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汤玉龙;苏南城镇居民休闲方式变迁与民俗体育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何翠菊;中国壮族与老挝佬族禾崇拜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菊;;土族“於菟”祭祀与希腊酒神崇拜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韩禹锋;杨阳;;中外艺术专业残疾人大学生课程设置浅析[J];时代教育;2014年11期

3 周百义;卢珊珊;;中外网络文学出版比较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曾晓剑;文学语言与广告语言的比较研究[J];云梦学刊;2001年04期

5 李承辉;;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于海;谢永贞;;丰富多彩的心路历程——《伊芙琳》与《墙上的斑点》之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7 梅明玉;;文学翻译中语序的比较研究和功能重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李爱群;;宁失生命 不失尊严——马丁和于连奋斗历程人生结局的比较与研究[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9 牛宏宝;“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影响研究”的方法论规定[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10 郑婷婷;;飞越时空寻独立——《红王妃》与《盲刺客》的比较研究[J];学理论;2010年2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武璇;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远大前程》两个中译本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李翠;《红楼梦》汉英语篇中重复与替代的比较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3 邹清妹;英汉副词性关联词语在加拿大现代女性作家作品及其汉译本中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辉辉;《暗店街》两个中译本陌生化程度比较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5 田慧凯;接受美学视角下《小妇人》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6 曲默怡;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朱芳芳;中国“五四”时期与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作品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刀叶喊;傣、泰、掸“灰姑娘型”故事比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459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459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