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摩诘经》在中国中古庶民阶层中的信仰特质
本文选题:维摩诘经 切入点:士大夫 出处:《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考察《维摩诘经》在中国中古庶民信仰中的演进特质。《维摩诘经》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士大夫、普通民众两个文化世界。士大夫视界中的维摩诘信仰重视玄理,而普通民众的维摩诘信仰具有崇拜神力、重视经卷之书写和供养、倡导通俗讲唱和注疏、与疑伪经互动交融以及社会组织层面的维摩邑社等五方面特质,呈现出信仰的通俗化倾向。《维摩诘经》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信仰差别,主要是缘于其教理本身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因其化他利物、随物根缘的目的显示出的随众生不同而施教的特性。同时,由于接受者的文化程度、信仰需求等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仰特征上的分野。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makirakirti scripture in the belief of the common people in the Middle Ages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 its spread, it has formed two cultural worlds, namely, the literati and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belief in the metaphysics in the horizon of the literati and the officia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etaphysics. However, the ordinary people's belief in Vermaokirti has f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worship of the gods,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and offering of the scriptures, advocacy of popular speaking and singing, interaction with the false sutras,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Vimoyi Society, and so on. There is a tendency towards the popularization of faith. The difference in belief in the spread of the Vimalakirti is mainly due to the richness of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teachings themselves and to the conversion of other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cipient's cultural level and belief demand, the difference of belief characteristics inevitably leads to the division of belief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变文全集”(14ZDB095)
【分类号】:B9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广,许培铃;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J];敦煌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3 秦川;论古代小说中佛、道“劝惩教化”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雷汉卿;;语文辞书收词释义漏略禅籍新义例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章毅;;宋明时代徽州的程灵洗崇拜[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6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蒋宸;唐前狐怪传说源流考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翁小倩;;狐信仰兴衰原因的民俗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浏;;《才调集》无名氏诗考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霍巍;;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薛平拴;;论唐代商人阶层的政治意识与自卫意识[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古玉芳;;以乐府诗《巫山高》为典型的云雨意象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6 付婷;;武则天“畏猫说”再探——兼论唐代“猫”的形象[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7 王凤翔;;《重修法门寺塔庙记》补释——兼论李茂贞崇佛[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8 王越;;再论北京胡同的起源——兼论“早期胡同系贫民居住地”[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6[C];2006年
9 张云涛;;试论潭柘寺宗教与传承[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10 严耀中;;解析《元和郡县图志》所载祠庙[A];唐史论丛(第十八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7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海峰;清代山东商人北方商贸活动的历史地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正心;《隋炀帝艳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曾文;《〈维摩诘经〉释论》序[J];法音;1997年09期
2 姜广振;;论《维摩诘经》思想对刘勰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3 汪志强;;略论《维摩诘经》净土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5年04期
4 李璐;;从《维摩诘经》看佛教对六朝志怪文学之影响[J];理论月刊;2007年11期
5 蒲长春;;福慧双修——论《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的意义[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刘华山;李世伟;;《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韩国茹;;当代中国佛教《维摩诘经》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01期
8 张俊梅;靳浩辉;;《维摩诘经》对白居易人生态度及诗风的影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孙清忠;黄方方;;《维摩诘经》解读[J];名作欣赏;2012年29期
10 卢少珊;;北朝隋代维摩诘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表述思想分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大同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员小中;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陈书良;“去留肝胆两昆仑”别解[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VU THI NGOC BICH(武氏玉璧);《维摩诘经》大正藏三译本翻译用字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武氏明心-释愿莲;《维摩诘经》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王新水;《维摩诘经》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叶潜;巴蜀地区禅宗造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文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武氏明心(释愿莲);《维摩诘经》中“不可思议”的性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释见悟(王建三);《维摩诘经》的不二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建军;《注维摩诘所说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7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6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