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如是我闻”首译时代与早期汉译佛经辨误、辨伪

发布时间:2018-03-04 19:28

  本文选题:如是我闻 切入点:鸠摩罗什 出处:《史林》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东晋晚期之前译经,经首一语作"闻如是"、"我闻如是",鸠摩罗什之后,"如是我闻"译法广泛应用。由此可为早期汉译佛经辨误、辨伪提供一简易方法:东汉、三国与西晋,无"如是我闻"译法,一旦文而"如是我闻",题而"东汉、三国、西晋",需存疑。再加上目录文献学佐证,基本可判或误题时代、译者,或经后人增补;结合内容,甚至可以疑伪。此法可快捷锁定涉嫌经本,其结论多与梁僧yP《出三藏记集》、隋法经《众经目录》相合,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唐智f《开元释教录》等相左,同时也证实早期经录之可靠。
[Abstract]:Before the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first word was "Wen so" and "I heard so". After Hatoamorosh, the translation method of "if I heard" was widely used.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utras to distinguish errors and to distinguish forgerie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No translation of "such as I hear", once the text is "if I hear" and the title i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re is a need for doubt. With the addition of bibliographic documentary evidence, it is basically possible to judge or misread the time of the title, or to be supplemen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nd to combine the contents. It can even be suspected of falsehood. This method can quickly lock down the suspected scriptures, and its conclusions are mostly consistent with the Liang monk's YP, Sui Fa Sui Sui Sui Sutra, the Sui Sui Sui Sutra, the Sui Fa Sui Sui Sui long House, the Sui Fei long House, the Tang Zhi-f, the Kaiyuan interpretation and religious Record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roved that the early scripture is reliabl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卫群;佛教的“涅i谩惫勰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钟仕伦;;“人是精神物”与晋宋之际自然审美观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张强;;佛学研究中的“宗教”与“哲学”——以《肇论》为例[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4 魏文婧;颜学金;;文与质不等于当今的直译与意译[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齐艳艳;;“金人”形象浅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霍进凤;;天台湛然真如缘起论之评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4期

8 龙显昭;;巴蜀佛教的传播、发展及其动因试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龚积刚;;常德唐宋时期禅宗志略[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强;;哲学论辩的宗教归宿——试析《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李兆健;;慧然独悟 昭然共明——禅学与中医心理治疗浅谈[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楠楠;;朱士行——汉地第一位开创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4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文庆;;唐代福建佛教的几点观察——刘轲《福州东山圣泉法华院记》佚文释证[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5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6 葛英颖;汉地佛教服饰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马海燕;为霖道霈禅师禅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丽娜;牛头禅佛性论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鲁海军;志磐<佛祖统纪>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永斌;悟光法师密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董晓迎;现代都市佛教入世模式及其面对的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孙改明;论熊十力与唯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杨晓东;建·境——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建筑设计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于林洋;慧远佛学思想源流探讨[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向慧;“四悉檀”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惠玲;鸠摩罗什与中国古代译场制度的确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古则丽努尔·买买提明;;鸠摩罗什对中国诗学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3 郝勇;;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4 曹树明;姜春兰;;从《妙法莲华经》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特征[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黄宝生;佛经翻译文质论[J];文学遗产;1994年06期

6 谈宏慧;;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社会接受视角[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人雄;;试析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文学艺术特色(下)——想像夸饰的奇特风貌[J];西域研究;2010年04期

8 高人雄;;试析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文学艺术特色(上)——繁缛的艺术风格[J];西域研究;2010年02期

9 喻湘波;张瑛;;浅谈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12期

10 李惠玲;鸠摩罗什与中国早期佛经翻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雷;;龟兹名僧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传播[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3 任东升;刘艳春;张在钊;;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姜涛;;略论早期(二-四世纪)的龟兹佛教[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张旭;;译经文学传统与近代英诗译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王英姿;;译名研究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何红艳;;汉译佛典与杜诗语汇[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10 王百岁;;唐代吐蕃高僧法成[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宝生;佛经翻译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特约记者 胡秋香;《佛教翻译大使鸠摩罗什传》出版[N];阿克苏日报;2008年

3 杜冬;菩提树下论译道[N];文艺报;2011年

4 ;让龟兹走向世界 让世界知道龟兹[N];阿克苏日报;2008年

5 记者 胡全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景点景区建设[N];武威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温金玉;中日佛教界共同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N];中国民族报;2004年

7 王辉;佛经版本:期待关注的“历史记忆恢复经”[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首席记者 黄河 本报记者 李民 实习记者 任红芳;两大文化品牌助推地区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2007年

9 余秋雨;西天梵音[N];大同日报;2008年

10 通讯员 王建强;苏巴什佛寺遗址工作站建成使用[N];阿克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扎西卓玛;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3 阮氏金凤(释严莲);龙树中观思想在华流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丹;《大乘大义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戴军平;《十诵律》词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6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叶尔达;拉布占巴·咱雅班第达·那木海扎木苏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岗措;《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史文;禅观影像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杨发鹏;两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阳;东汉至唐代的佛经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孙垂亮;论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丽;论鸠摩罗什的佛典翻译及其历史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姚晓菲;鸠摩罗什翻译思想考辨[D];山西大学;2012年

5 姜春兰;论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6 丁聆;对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异化策略的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王sヶ,

本文编号:1566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566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2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