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的宗教关系理论走向不二论的对话实践
本文选题:三种关系 切入点:五种模式 出处:《浙江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各大宗教都拥有成熟、完备、自足和独特的理论和信仰系统,不同的信仰-价值体系决定了宗教间的不可通约性。宗教经验的差异性与信仰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各大宗教的文化-价值系统整体上的差异性为宗教对话的进行设置了重重障碍。如果宗教对话是可能的,那么它就必须跨越这些差异。从宗教间的三种关系理论到五种宗教对话模式,种种尝试表明,在克服横向的差异走向纵向统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固守各自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寻求一个共同的基点开启真正的对话,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没有一种纯粹的理论可以完善地解决多样性问题。但是,对话本身并非一种单纯的方法论模式,从潘尼卡的辩证的对话到对话的对话,实际上正是从理论的对话走向了人的对话,从教义走向了生存体验。可是,当对话成为一种神秘的默观,它便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域,我们无法言说,无法把握,只能体验。如果在理论上宗教对话是不可能的,那么它就只能是一种现实的宗教行动,只有行动才可以超越多样性本身,而这样的行动迄今为止仍未成型,仍在途中。
[Abstract]:Each religion has a mature, complete, self-contained and unique system of theory and belief, Different belief-value system determines the incomprehensibility between religions. The difference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belief individual and the cultural-value system of each major religion as a whole are designed for religious dialogue. There are obstacles. If religious dialogue is possible, Then it must transcend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three theories of interreligious relations to the five modes of religious dialogue, various attempts have shown that, in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horizontal differences and moving towards vertical unific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y should stick to their own independe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arch for a common basis to open up a real dialogue seems to be an impossible task. There is no pure theory tha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diversity in a perfect way. Dialogue itself is not a purely methodological model, from Pannica's dialectical dialogue to dialogue, in fact, it is from theoretical dialogue to human dialogue, from doctrine to survival experience. When dialogue becomes a mysterious view of silence, it goes beyond the realm of human reason. We cannot say, we cannot grasp, we can only experience. If religious dialogue is not possible in theory, then it can only be a practical religious action. Only action can transcend diversity itself, and such action has not yet taken shape and is still on its way.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首映;正确处理三种关系[J];文艺研究;1991年01期
2 于耀洲,周彦;教书育人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张淑芳;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探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钟敏;;论《骆驼祥子》中的三种关系及其现代启示[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5 丁治宇;;当代动态建筑与外部环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6期
6 汤大军;;在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中渗透德育之管见[J];教师;2011年02期
7 罗渊;现代汉语教育的三种关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8 倪波;词的意义[J];外语教学;1987年02期
9 吴忠诚;;“文学行动”:解构、再解构——德里达《访谈:称作文学的奇怪建制》感录[J];名作欣赏;2007年24期
10 周亚东;论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又才;李永忠;;从政府处理好三种关系谈政府机构改革[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黄华献;;上海当代青年智慧水平研究报告(续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李东华;;营造团结和睦家庭的实践与体会[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吴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反思[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5 金克圣;肖文厚;邱振尧;;家庭和谐益于老年人健康长寿[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德平;凡海军;;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单位全面建设应注重把握的几个问题[A];科学发展观与领导能力提升研究[C];2006年
7 昂智灵;;年鉴编辑的“三个三”[A];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年鉴论文选[C];2003年
8 杨发恩;;构建和谐社会与儒学之道[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传谌;廖红伟;;制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审视新制度经济学[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彭民璋;;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阳益清;学会处理“三种关系”[N];人民武警;2003年
2 李勇;处理好三种关系[N];人民武警;2003年
3 马建峰;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加强城市管理建设[N];安阳日报;2011年
4 肖东海;调查研究要处理好三种关系[N];人民武警报;2000年
5 李宪忠;吕仁宝;把握好市场监管中的三种关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李 超;乡镇党委应处理好三种关系[N];陕西日报;2004年
7 余红正 郑泽慧;正确处理专卖管理工作中的“三种关系”[N];经理日报;2004年
8 杨广元 刘庆华 贾君洋 马明秀;优化配置水资源要树立一个观念处理三种关系[N];中国水利报;2002年
9 记者 曾海科;广西分行贯彻宏观调控精神显效[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10 张翼;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向好 宏观政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梅英;整体发展视阈中的以人为本[D];山东大学;2010年
2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柏贵喜;四—六世纪内迁胡姓家族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雨欣;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D];武汉大学;2010年
5 王宝治;当代中国社会权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徐寒飞;市场利率体系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陈仕平;社会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苏庆华;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丽;以辩证的视角看传统的“中庸”思想[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圆圆;从多元的宗教关系理论走向不二论的对话实践[D];浙江大学;2011年
3 郭凯;马克思私有制批判思想及其启示[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4 胡健;系统论视野下的人对自然的适应问题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新康;论科学研究精神[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泽勇;马克思的辩证观及其当代价值[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元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8 史振强;自由的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白嘎利;《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及其在当今中国的思想价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云鹤;比较法视野下的能动司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1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1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