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受花形制渊源考略——兼谈中国与中、西亚之艺术交流
本文选题:受花 切入点:佛塔 出处:《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塔本非中国本土建筑形式,但在佛教传入后,佛塔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佛塔的标志性构件——塔刹,随时代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中国佛塔塔刹主要包括受花、小覆钵、相轮以及最上部的宝珠或水烟。塔刹中的相轮早在印度覆钵式佛塔上已经出现,并传入我国,然而其塔刹上却并没有受花。受花是由异域传入,还是在佛塔的发展过程中,在中国本土形成的一种建筑构件?本文通过对早期佛塔的梳理,认为受花形成于中国本土,最早它有两种形式,花叶式和阶梯几何式,其根源可追溯到犍陀罗佛教雕刻中的石柱花叶柱头,和遥远西亚纳巴泰文明中的一种建筑形式。受花在中国佛塔上的出现,正体现了中国与中亚乃至更加遥远的西亚之间所存在的文化交流。
[Abstract]:The pagoda is not a native Chinese architectural form, but after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he pagoda became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ese pagoda temples mainly include flowers, small bowls, phase chakras and the topmost pearls or water fumes. The phase chakra in the pagoda has already appeared in India and spread to our country. However, there is no flower on the tower brake. Is the flower coming from a foreign land, or is it a kind of architectural component formed in China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goda? By combing the early pagoda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flowers were formed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and there were two forms of flower in the earliest, the mosaic type and the step geometry type, the roots of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tone style mosaic stigma in Gandhara Buddhist carving. The appearance of flowers on Chinese pagodas reflects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and even more distant West Asi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K878.6;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庆洲;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4年04期
2 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J];考古学报;1978年01期
3 寇小石;胡安林;王保平;程林泉;张翔宇;;西安北周康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年06期
4 龚缨晏;20世纪黎轩、条支和大秦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文斌;;也谈仰月、日月菩萨冠饰——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2 费泳;;“垂领式”佛衣的典型特征及其在北方佛像中的应用[J];敦煌学辑刊;2011年02期
3 王恒;《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兼谈佛教艺术中国化[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4 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J];敦煌研究;2002年02期
5 王雁卿;云冈石窟第20窟立佛与佛龛[J];敦煌研究;2005年05期
6 路志峻;张有;;丝绸之路上的胡戏——双陆之考析[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7 倪润安;;北周墓葬的地下空间与设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01期
8 林英;;公元1到5世纪中国文献中关于罗马帝国的传闻——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的考察[J];古代文明;2009年04期
9 沙武田;;五代宋敦煌石窟回鹘装女供养像与曹氏归义军的民族特性[J];敦煌研究;2013年02期
10 蒋雯;;云冈石窟文化融合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萌;北朝时期酿酒、饮酒及对社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马冬;唐代服饰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6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马琼;熊人霖《地纬》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赵俊杰;4-7世纪大同江、载宁江流域封土石室墓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黄良莹;北朝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敏庆;北周佛教美术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宇亮;浅析中国元代之前的天井墓[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璐;中国古代花鸟玉器刍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如琅;明清广府地区屋面瓦作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阵;中国传统葫芦形造型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杨景平;北朝在华粟特人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6 费泳;南朝佛教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7 刘颖;石窟中的文化融合与演进[D];四川大学;2005年
8 释见证(古骐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弥勒图像与信仰[D];四川大学;2006年
9 拉毛杰;藏传佛塔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王永杰;弗罗鲁斯史学述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丽丽;上海博物馆藏唐邛窑乐伎俑和白釉印花婴戏图碟[J];东南文化;1991年01期
2 ;武昌莲溪寺东吴墓清理简报[J];考古;1959年04期
3 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年09期
4 ;西安东郊唐苏思R啄骨謇砑虮╗J];考古;1960年01期
5 金琦;;南京甘家巷和童家山六朝墓[J];考古;1963年06期
6 ;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74年05期
7 ;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J];考古;1977年06期
8 ;鄂城东吴孙将军墓[J];考古;1978年03期
9 ;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J];考古;1979年03期
10 周世荣;冯玉辉;;湖南衡阳南朝至元明水井的调查与清理[J];考古;198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枫;;印巴犍陀罗艺术研究的三个阶段[J];南亚研究;2012年01期
2 宋宇;;犍陀罗艺术与佛教[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3 沈爱凤;;晚期犍陀罗艺术的几种佛像样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1期
4 罗照晖;;印度犍陀罗艺术对中国审美观念的影响[J];南亚研究;1984年04期
5 谢建国;疏勒犍陀罗式泥塑像初探[J];美术;1994年02期
6 顾虹;敦煌美术与犍陀罗·印度美术──早期敦煌美术受西方影响的二三个问题[J];敦煌研究;1995年03期
7 郭亮;犍陀罗艺术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J];丝绸之路;2003年S1期
8 陈晓露;;从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J];西域研究;2006年04期
9 林染;犍陀罗艺术东传漫谈[J];丝绸之路;1995年06期
10 金申;;漫说“半跏思惟菩萨像”[J];中华文化画报;201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晓露;从楼兰八面体佛塔看犍陀罗艺术之东传[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蕴锦;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苏力博;犍陀罗雕塑艺术对中国石窟造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媛;云冈石窟第9、第10窟窟前立柱形制考[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632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3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