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
本文选题:中秋 切入点:唐代 出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唐代的中秋玩月诗与道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其写作时间多在开元天宝后,正缘于唐玄宗时期道教的兴盛。而《叶净能诗》中的玄宗游月宫传说,可视为唐代中秋玩月诗流行的故事背景。其诗境与道教神仙传说相融合,多趋清冷,而不同于后世中秋赏月的团圆氛围。道教中的许逊信仰,更为八月十五玩月的娱乐化提供了研究线索。
[Abstract]:The play of moon poems in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f the Tang Dynas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aoist belief. Most of its writing time was after Kaiyuan Tianbao, which was due to the prosperity of Taoism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legend of Xuanzong traveling the Moon Palace in Ye Jingeng Poems.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opular background of the moon poetry in the mid-autumn period of Tang Dynasty. Its poetic conception is combined with Taoist fairy legends, and it tends to cool,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union atmosphere of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Xuxun belief in Taoism, More August 15 play the month of entertainment to provide research clue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958;I207.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谈莉;;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张清华;;肇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论王维辋川山水诗的艺术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董志翘;;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阚绪良;敦煌变文中的“亦(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李晖;“爱民如子,尤恤茕独”——唐贤官才子灩信陵史实钩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林虹;试论白居易的妇女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0 郑韬;;中唐文人士大夫对洪州宗的接受——以白居易、权德舆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昌舒;;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郝延霖;;论西域文学(代序)[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4 周永卫;;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赵建民;;我国民间节庆吉祥食品的符号功能与商品学意义[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7 薄音湖;;关于察哈尔史的若干问题[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8 莫苏;;释《尔雅·释器》“灭谓之点”[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乔登云;;唐工部尚书宋庆礼墓志铭考辨[A];唐史论丛(第十六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邵颖涛;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赵光强;道教曲牌音乐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乐;《赤雅》与明代广西民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来因;王羲之文学艺术创造力与道教文化之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02期
2 周大新;;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2002年渥太华国际作家节”上的演讲[J];作家;2003年01期
3 杨子江;论花间词的道教文化意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钟来因;;1987年道教与文学研究述评[J];江苏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5 张锦池;;道教文化与《西游记》[J];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04期
6 陆生发;;浅谈“鬼才”与道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谢建忠;论道教与李贺的诗歌[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钟东;道教文化与《长生殿》[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永芳;;论吕洞宾诗歌与道教文化[J];文化学刊;2007年04期
10 宋悦魁;;道教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J];名作欣赏;2007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敏;;中唐诗人事迹小考——《唐代诗人丛考》补正数则[A];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沈文凡;;唐代诗人的“赋学观”及“洛阳情结”阐论[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财;;毛泽东诗词中活用古诗词句的艺术[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武复兴;;唐代诗人眼中的长安“年”节风俗[A];《今古中国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袁林;;提高诗词质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四川省诗词学会诗艺研讨会发言选登[C];2007年
6 王淮生;;关于“百代词曲之祖”的臆想[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7 张瑞君;;李白诗歌的云意象[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从古典山水诗文看祖国河湖的美[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杨海波;;论李白的社会交往观[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10 薛天纬;;李白的歌行[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涵之;文变染乎禅情[N];光明日报;2008年
2 徐丹;亦可将梦求[N];文艺报;2005年
3 张建珍(作者单位:会宁二中);诗词中的浮云意象[N];甘肃日报;2006年
4 ;且听先人咏明月[N];解放日报;2008年
5 何国权;晋风唐韵说“诗路”[N];学习时报;2004年
6 邹晓霞;卓文君形象的接受与阐释[N];文艺报;2007年
7 李树喜;《唐诗三百首》五言律绝的“出格”问题[N];光明日报;2008年
8 冯亦同;韵流金陵濯千秋[N];新华日报;2008年
9 秦晋;天下何人不识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丁念保;一部元气淋漓的作品[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明清道教与戏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朱大银;唐代论诗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曾礼军;《太平广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宏伟;《梧门诗话》标点与释评[D];内蒙古大学;2003年
5 姜昌求;新罗人与唐代人的赠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姜革文;商业·商人·唐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遂联;都市文化与唐代诗人心态[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周建军;民族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菊荣;唐代诗人与寺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昌庆志;论道教文化对李贺诗歌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3 王相涛;唐代重阳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彭昕;论唐代诗人对宋玉的接受[D];西南大学;2012年
5 高玉洁;顾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齐春春;《聊斋志异》与释道文化[D];河北大学;2006年
7 崔俊娜;唐代联句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段永升;唐代诗人对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丹;唐诗中的胡姬形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726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7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