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神灵世界——从帝臣看商代的神灵关系
本文选题:帝臣 切入点:帝五臣 出处:《民俗研究》2013年03期
【摘要】:一般认为,商代的神灵有帝、祖先神、自然神三类。这三类神灵之间的关系是商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从帝臣来窥探商代的神灵关系是一个新的视角。商代的帝臣就是帝的臣,是帝的下属。商代的祖先神、自然神都是帝臣,因而它们都是帝的下属,所以,帝是商代的至上神。商代的帝不是商王的祖先神,但是祖先神可以影响帝。商代的祖先神内部也有一定的高低、统属关系,商王祖先神的地位要高于商民的祖先神和先臣神。商代的自然神和祖先神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商代的人间贤人也有帝臣。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gods in Shang Dynasty: emperor, ancestor god and natural g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deitie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study of commercial history. The ancestors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gods of nature are the ministers of the emperor, so they are all subordinates of the emperor, therefore, the emperor is the supreme god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emperor of the Shang Dynasty is not the ancestral god of the king of Shang. But the ancestral gods can influence the emperor. The ancestral gods of the Shang Dynasty also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nal unity. The status of the ancestral gods of the Shang king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Shang people and the ancestors of the people. There was an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gods and the ancestral gods of the Shang Dynasty. The virtuous men of the Shang Dynasty also had imperial minister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项目批准号:2012ELS002) 上海市“晨光计划”资助项目(批准号:12CG28)“臣、小臣与商周社会”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峻山;《周易·大畜》考释[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2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詹鄞鑫;释甲骨文“彝”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邹晓丽;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汉字构形的史料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萧放;秦至汉魏民众岁时观念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黄易青;上古汉语意义系统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兼论意义内涵的量化分析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海琴;;甲骨文“伐”字资料反映“猎首”风俗商榷[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华;;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鲁瑞菁;;两汉“三代始祖感生说”述论[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钟国发;;西方异域信息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流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职官“■”[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郑杰祥;;二里岗甲骨卜辞的发现及其意义[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蔡运章;;周原新获甲骨卜筮文字略论[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10 阎保平;舒红霞;;“圣”字的神话意象与文化演变[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李雪山;商代封国方国及其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4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蓉;论《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呼东燕;论孔子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仝冠军;中国古代编辑生存状况研究及其理论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5 孔德立;郭店儒简与子思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金富贤;殷墟E16坑甲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杭春晓;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10 房振三;信阳楚简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熊传新;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
本文编号:1675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7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