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海德格尔哲学比较
本文选题:禅 切入点:海德格尔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近年来,海德格尔哲学与东方哲学思想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禅宗是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相交融后的产物,是典型的东方哲学思想,本文研究的内容正是围绕着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思想的比较展开的。 禅宗思想从缘起的思维方式达到禅宗的空的境界,并用禅诗、偈等方式来表达禅空的内在意蕴和思想;而海德格尔从此在学说到存在论上超越一切存在者的无,并用诗的语言让存在呈现出来,这两个过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从思维方式、终极存在和阐述其思想的方式三个层面上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具体来讲,从禅宗的缘起观与海德格尔的此在、禅宗的空观与海德格尔的无的思想和诗化的禅宗与海德格尔的诗化哲学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根据以上思路,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列举了海德格尔与禅宗进行思想交流的和碰撞的史料,为研究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的关系提供了事实的根据,并介绍了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作为禅宗起源的龙树的缘起说,以及作为海德格尔哲学体系核心的此在思想,说明龙树的缘起和海德格尔的此在都不是概念所能把握得了的,并把海德格尔此在的“在世界之中”与禅宗的缘起性空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海德格尔哲学与禅宗思想在思维方式上的相同之处。 第三部分主要从禅宗思想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终极存在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在介绍了禅宗思想中“空”的过程中阐明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并解析龙树的中道空观;而海德格尔的“无”则从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超越“有”到达“无”和“无”作为存在的澄明三个层次说明。最后对禅宗的“空”和海德格尔的“无”进行了比较。 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诗化的禅宗与海德格尔的诗化哲学,并对而这进行比较,说明了海德格尔和禅宗在思想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 第五部分,也就是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degger's philosophy and oriental philosophy has become a subject worthy of attention. Zen is the product of the blending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a typical oriental philosophical though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eidegger's philosophy and Zen thought.Zen thought from the origin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to achieve the realm of the empty Zen, using Zen poetry, verse and other ways to express the inner meaning and thought of Zen emptiness, and Heidegger from the doctrine to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beyond all the non-existence,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processes by using poetic language to present existence.This paper compares their thoughts from three aspects: mode of thinking, ultimate existence and the way of expounding their thoughts. Specifically, from the viewpoint of origin of Zen Buddhism and Heidegger's being,The space view of Zen, Heidegger's thought of nothingness and poetic Zen and Heidegger's poetic philosophy are compared.According to the above idea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enumerate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Heidegger and Zen's ideological exchange and collision, which provides a factu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degger's philosophy and Zen.And introduc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this issu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Dragon Tree as the origin of Zen, and t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 system, which shows that the origin of Dragon Tree and Heidegger's being can not be grasped by the concept.By comparing Heidegger's "in the World" with the origin of Zen, Xing Kong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Heidegger's philosophy and Zen's thinking.The third part compares Zen thought and Heidegger's philosophy.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emptiness" in Zen though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idea of "color is not different and empty is not different; color is empty and empty is color", and analyzes the view of space in the middle of the dragon tree, while Heidegger's "nothing" is distinguished from being and being.Transcending "have" to "nothing" and "nothing" as the clear explanation of existence.Finally, it compares the empty of Zen and Heidegger's nil.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poetic Zen and Heidegger's poetic philosophy, and compares this, explain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Heidegger and Zen.The fifth part, namely the conclusion part,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to this article.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B516.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亚洲;;施特劳斯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思与回应[J];哲学动态;2011年06期
2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3 刘超;;浅析禅宗思想对唐代文人画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4 陶蕾;;李贽的禅宗思想与“童心说”的学术渊源探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5 诸明月;;楮墨空元透性灵——论禅悦对董其昌书法理论与书风的影响[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5期
6 马利广;;从海德格尔哲学看建筑设计[J];大舞台;2011年07期
7 刘雄伟;;现世之蔽及澄明之境——藏传佛教思想的生存论意蕴[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韩志宏;;从苏轼的词作议其超然心态的形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9 覃卫媛;;“以自己为准的”——论南宋诗僧释居简的诗歌创作主张[J];传承;2011年21期
10 聂军;;巴赫曼的哲学对话[J];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华;;略论中国禅宗与西方现代心理治疗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拉;;从“顿渐之诤”看当今汉藏佛教交流[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锡旦;;大休其人 无休之功[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高恒文;;废名的诗:深玄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形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冬梅;;《景德传灯录》与禅茶文化[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8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文海;;被误解的枯山水[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孟斌斌;;浅析屠隆诗文中的政教观[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泽鑫 江计昌;禅宗: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结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熊建;当禅宗遇上动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郭光明 江计昌;广东新兴:以“禅宗”为核心促文化强县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周芳;让禅宗六祖文化花开四方[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早报记者 石剑峰;盖瑞·施耐德 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N];东方早报;2009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戎明昌 见习记者 赵琦玉 雷辉 通讯员 李艳杰;“佛教可以世间化,不可以世俗化”[N];南方日报;2010年
8 茅竞伟;剑道——来自东瀛的健身运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方斌;黄庭坚书法的昭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方舟;雪窦寺里谈古说今[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2 赵振强;《心经》四宗注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帮儒;神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姚之均;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7 潘蒙孩;《坛经》禅学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郭耀华;宁玛派大圆满法见地与修行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娟;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冯天春;禅宗生命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创明;《达摩流浪者》与禅宗[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7 刘晶;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石艺X;“禅境”美学思想初探[D];山西大学;2012年
9 袁朝伟;《宗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敬闪;禅宗思想对心理治疗的启示[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4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948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