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自觉总结与反思——“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一
本文选题:因明 切入点:学术史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摘要】:唐代玄奘法师随顺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传统,将佛教的逻辑学、知识论和辩论术学说统称为"因明"。时至今日,我们仍应使用"中国因明"来统称主要在中国汉、藏两地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佛教逻辑学-知识论传统。"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是指从1896年至今这一百多年中在中国发生的对于因明的研究。对于百年因明研究的研究,不是外在于百年因明研究本身的另一项课题,而是我国的因明研究在经历了长期发展以后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环节。然而,目前学界的总结和回顾,还未全面实现自觉的总结与反思,未能在反思中彻底扭转以往"据西释中"的研究模式。唯有将百年因明研究的总结视为因明研究本身的事情,才能真正从内行的角度作出评判与鉴别、总结与反思、继承与发扬。
[Abstract]:Following the Yoga tradition of Indian Buddhism in the Tang Dynasty, Master Xuanzang collectively called Buddhist logic,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argumentation as "Yin-ming". To this day, we should still use "Chinese Yin-ming" to collectively refer to it as mainly in the Han Dynasty in China. The tradition of Buddhist logics-knowledge theory,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and developed in Tibet and Tibet, refers to the study of InMing in China in the hundred years since 1896 and the study of InMing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It is not another subject that lies in the study of the hundred years of InMing itself, but a link that our country's study of the cause of imminence must go through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summary and review of the present academic circle, It has not yet fully realized the conscious summary and reflection, and has not completely reversed the previous research mode of "according to the we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ddle" in the process of introspection. On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century-old study on the cause of Ming can be regarded as the matter of the study itself. In order to really judge and identify, summarize and reflect,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from the angle of expertise.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印度佛教因明研究”(12BZX06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陈那早期著作的佛教因明-量论探源”(13CZJ012)阶段性成果 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华、梵大乘佛教理性传统研究:兼与欧美学界对话”(2011RWXKYB040)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佛教因明-量论探源: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研究”(2012EZX001)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震;;绝学重光 潮流再引——《因明大疏》研究百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铁稳;;量论因明学比量——主谓判断之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尹刚;;《墨经》中的推理形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蒲长春;;佛教和希腊文化的相遇——论《那先比丘经》的问答方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明明;;朱熹的“理”与逻辑[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5 张青卫;;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新解[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6 邵强进;印度逻辑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一般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郑伟宏;;唐代因明研究的最高成就——窥基《因明大疏》评介[J];法音;2009年11期
8 根松多吉;;佛教唯识论与康德哲学[J];经营管理者;2011年08期
9 刘宗棠;佛家逻辑与论辩[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杨武金;;论梁启超、胡适、沈有鼎对墨家逻辑的开拓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晓翔;;试论新因明的宗过[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邦凡;魏玮;张瑾;;杨化群因明研究述评[A];第一次南开逻辑学专业学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炎峰;先秦名家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汤铭钧;陈那、法称因明的推理理论[D];复旦大学;2010年
4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达哇;藏传因明思维逻辑形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孟令兵;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D];复旦大学;2005年
7 高泽祯;道次第蠡测[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邦凡;中国逻辑与中国传统数学[D];南开大学;2004年
9 黄志强;佛教逻辑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10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传熙;产品设计及使用过程中认知摩擦的成因要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李能惠;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郑伟;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宏光;《淮南子》逻辑思想探赜[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国亮;萨迦班智达及其因明境论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6 敏涛;《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D];复旦大学;2011年
7 石文甲;从形式逻辑角度看法称的《正理滴论》[D];燕山大学;2010年
8 苏友涛;从《正理门论》看陈那的因明体系[D];燕山大学;2010年
9 冯彦波;金岳霖逻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刘锐;预设的语义和语用分析[D];河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伟宏;;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韩廷杰;;一部富有创新精神的因明专著——评郑伟宏教授的《汉传佛教因明研究》[J];法音;2009年11期
3 郑伟宏;;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J];逻辑学研究;2008年02期
4 曾祥云;在历史中解读 在解读中创新———评郑伟宏的两部因明新著[J];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荣;论唐代初期的佛经翻译[J];南亚研究;1994年04期
2 赵怀霞;赵怀启;;大智大勇的佛学大师——玄奘[J];山东人大工作;2008年02期
3 何云;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略谈[J];法音;1998年10期
4 徐玉成;台湾玄奘三藏法师舍利奉迎团访问北京赵朴初会长与悟明长老等台湾佛教界人士亲切会谈[J];法音;1998年10期
5 葛定华;《大唐西域记》所记第七世纪印度历史概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6 镰田茂雄,黄玉雄;灼炽的求法[J];五台山研究;1999年02期
7 高士涛 ,黄心川;学术通信两则[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8 陈华胜;;玄奘:一位拼命的留学生[J];书摘;2008年04期
9 巨赞;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J];法音;1997年08期
10 马震;;玄奘取经与佛教精神[J];中国宗教;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汉文、日文因明书目[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2 陈连山;;从“小说家言”到“神话之渊府”——中国现代神话学对《山海经》经典地位的塑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张春波;;玄奘的“真唯识量”[A];因明研究[C];1990年
4 虞愚;;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5 姚南强;;因明研究四十年述要[A];因明研究[C];1990年
6 高振农;;因明与佛学[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7 蔡伯铭;;吕才与因明[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8 孙志成;;试论因明和佛家逻辑的关系[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9 杜芝;巫白慧;;论初期佛教逻辑及其有关文献[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10 巫白慧;;国外因明学研究[A];因明研究[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英选;国民皆应知玄奘[N];铜川日报;2008年
2 王民;走向佛坛的玉华三藏法师(下)[N];铜川日报;2010年
3 杨广虎;“唐僧顶骨”藏何处[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李培栋;玄奘参拜巴米扬大佛[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牛绍强 周玲琳;成都大慈寺 玄奘的光辉起点[N];西部时报;2004年
6 王赵民;玄奘与成都大慈寺[N];铜川日报;2006年
7 记者 张琦;“玄奘之路”考察队从古城启程[N];西安日报;2006年
8 记者 赖晓莉;60多年前玄奘顶骨险落日本[N];成都日报;2005年
9 颜志;玄奘法师与天津大悲禅院的千古因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仝萌邋陈浩;玄奘故里:打造中国佛教文化名片[N];洛阳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朴均吉;玄奘与韩半岛佛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袁经文;《摄大乘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爱林;自相与现量[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孙幸连;圆测与窥基唯识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丁文慧;佛教性空思想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岗措;《大唐西域记》藏译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化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新论[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慧慧;唐代唯识学发展脉络及其在敦煌地区的流传[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红;走上泰国佛坛的中国历史人物[D];山东大学;2013年
5 石启麟;《摄大乘论》唯识无境思想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成;玄奘“转识成智”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孙海琳;玄奘译场职司的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王蒙;浅析唯识学种子说[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超;中国唯识学者概述[D];兰州大学;2010年
10 丁希勤;宋明儒学与佛教的关系新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6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6969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