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行学说之成立
本文选题:五行思想 切入点:五行学说 出处:《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摘要】:五行学说之成立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五行学说成立的标志是五行与阴阳思想相融合,亦即成功解决"五行"与"四时"相配的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条进路:王梦鸥发掘的"四时"五分以配"五行"虽然理论上精致,不过难以付诸实践,终归湮灭;庞朴抉发的"尚土说"影响较大,可惜完全基于对史料的误解;只有徐复观之说在逻辑与文献两方面都较为合理,且两者配合无间,是以可信。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The sign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ory is the fus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Yin and Yang thoughts, that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ive elements" and "04:00" successfully.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three main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this issue: the "04:00" discovered by Wang Meng-gou, although the "five elements" are refined in theory, are difficult to put into practice and eventually annihilate; Pang Pu's "Shang Earth Theory" has a great influence.Unfortunately, it is entirely based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Xu Fuguan's theory is reasonable in both logic and literature, and it is credibl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9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yN;;《礼记·乐记》产生佚文的原因及佚文钩稽[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6期
2 孙思旺;;《唐书辑校》指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金谷治;曲翰章;;五行说的起源[J];哲学译丛;199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4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望秦;宋绍兴刊本《旧唐书》两点小考[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立鳌;五行学说对传统文化的诸多影响[J];理论月刊;2002年08期
2 董飞侠;;五行学说中的人生五境界[J];中医药文化;2010年02期
3 刘长林;《内经》的五行学说与系统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4期
4 刘长林;论五行学说的形成[J];孔子研究;1993年04期
5 刘长林;论五行学说的形成[J];中国哲学史;1994年01期
6 袁洪仁;有关中医五行学说术语的英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2期
7 李若晖;;论五行学说之成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陈少宗;科学的脏器概念应该反映出脏器间的联系吗?[J];医学与哲学;1997年04期
9 鲁周南;;从书法艺术探讨五行学说中的情志因素[J];光明中医;2013年06期
10 孙剑国;从“金秋”说到“五行说”[J];百科知识;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少华;;五行学说与金字塔结构[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冯前进;牛欣;刘亚明;;五行学说的非线性动力学原理[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唐铁军;蔡卫华;;西方四元素说与中医五行学说之比较[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秋锐;;五行学说之数学模型[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杜德业;;五行学说对音乐疗法的理论价值[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陶志虎;;从阴阳、五行学说中浅析“治未病”思想[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肖党生;王晓萍;俞玲娣;余国友;;能量代谢与中医五行学说[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8 池晓玲;萧焕明;谢玉宝;施梅姐;;从五行学说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功能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峰;;《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理论溯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2年
10 叶磊;;五行起源过程的再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谭春雨;重探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下)[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徐雪莉;俯仰天地 天人合一[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广州中医药大学 邓铁涛 郑洪;五脏相关学说可否替代五行学说[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4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郝万山;中医理论与五行学说[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周旭文;运用中医五行学说治心身疾病[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6 靖丛林;中医五行学说在气功中的运用[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杨璞;从五行学说谈炒作之谬[N];健康报;2014年
8 山东中医药大学 皋永利;中医应该怎样继承[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钱伯文;浅谈中医的恒动观(一)[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10 北京中医药大学 翟双庆;论《内经》脏腑与时辰配属[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吉全;《黄帝内经》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潘大为;《内经》形神理论的多重结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闫祥岭;《礼记·月令》中的五行学说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罗曼;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秀武;针灸学中五行学说源流及应用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李鸿涛;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5 王涛;五行学说动力学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2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702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