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移民社会的宗教徒身份——以美国华裔佛教徒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6 17:11

  本文选题:美国佛教 + 宗教认同 ; 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美国佛教具有移民性和族群性的双重特点,亚裔佛教徒约占全美佛教徒的70%—80%,非亚裔佛教徒,主要包括欧裔、非裔和拉美裔佛教徒。佛教徒的身份,有助于彼此超越族群之间的界限。美国的华裔佛教徒,其佛教身份能淡化华人在美国的族群意识,拉近与美国主流社会的距离,同时强化了与中国文化的传统联系,并能借此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就是说,在美国这样的移民社会里,宗教徒身份并没有加剧族群或宗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若能彰显宗教的文化内涵,淡化族群的政治色彩,在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的全球化时代,宗教徒身份有利于构建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和社会结构。当然,宗教信仰代表某种价值观或道德伦理,外来宗教徒首先需要尊重当地的社会风俗或主流价值,否则难有立足之地。
[Abstract]:American Buddhism ha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Asian Buddhists account for about 70- 80 percent of the Buddh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Non-Asian Buddhists include mainly European, African and Latino Buddhists.Buddhists help each other transcend ethnic boundaries.The Buddhist identity of Chinese Buddh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desalinate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draw closer the distance from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form a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In other words, in an immigrant society like the United States, religious identity does not exacerbate conflicts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religions.If we can show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ligion and desalinate the political color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ith increasing population mobility, religious identity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pluralistic cultural system and social structure.Of course, religious belief represents a certain value or moral ethics, foreign religions must first respect the local social customs or mainstream values, otherwise there is no place to stan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分类号】:B911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聂云;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宗教信仰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运标;唐磊;;美国教科书中的宗教与科学之争——以斯科普斯案和《国防教育法》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白丰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新基督教右翼运动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杨金玲;;重大政治举措对英语词语“政治正确性”的推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王卫东;老舍民族主义思想浅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戴继诚;;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刍议[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俊奇;;论江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李荣芝;党晓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再认识及传承系统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鲁军虎;杨坤;;圣经文化对当代美国政治文明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樊华强;;从宗教文化透视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传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文清;;试论吴越同族[A];1981年江苏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暨吴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册)[C];1981年

2 张和平;;论高校校友捐赠中的利益诉求[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治江;;略论马列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A];2007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对世界政治事务的积极介入及其原因[D];暨南大学;2011年

3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5 高卫红;20世纪上半期美国南方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孔娜娜;行动者、关系与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芳;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9 狄会深;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5年

10 由明言;邪教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鹤;中美慈善事业比较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静;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涂艳;新基督右翼对美国政治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武晓燕;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的“美国身份”解读[D];暨南大学;2011年

5 赖泽帆;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6 王泽刚;美军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晔;反犹主义:对斯大林政策导向的误读[D];兰州大学;2011年

8 于国旗;乔纳森·爱德华滋哲学思想初探[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王伟;小布什政府对华外交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淑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立新;佛法西渐──简论美国华人的佛教信仰[J];八桂侨史;1995年01期

2 贾志月;;美国华人基督教研究综述[J];八桂侨刊;2008年01期

3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J];世界历史;2004年02期

4 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伦理思想的价值构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黄昆章;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支在美新移民的比较研究[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02期

6 刘权;;美国华人教会的社会功能初探[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2期

7 令狐萍;;美国华人研究的新视角:文化社区理论[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8 岳志强;王邵励;;杨凤岗的美国华人宗教研究述评[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02期

9 谢庆芳;现代美国教堂的社会功能[J];岭南学刊;2004年01期

10 裴孝贤;宗教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J];美国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纳光舜;[N];贵州民族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钰梅;;阿拉伯语借词与中国穆斯林文化认同[J];中国穆斯林;2009年03期

2 李樊;;文化认同:宗教社会整合功能的表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陈明;;对话或独白:儒教之公民宗教说随札[J];原道;2007年00期

4 李启龙;袁学敏;;和光宝相 和合与共——两岸佛教交流与文化认同研讨会在山东汶上举行[J];两岸关系;2010年05期

5 周雪香;;民间信仰与移民社会——以台湾的闽粤客家移民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陈明;;儒耶对话以何为本?——兼议利玛窦、何光沪关于儒教的若干论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周云水;;一个客家村落的民间信仰和文化认同——赣南北部石城客家宗教仪式的人类学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央珍;;文化共享与国家认同——读《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9 李爱慧;;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的族裔特性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蒋明智;;论岭南冼夫人信仰衍变[J];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华伟;;基督徒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文化变迁的模式——从理念与符号的视角来探讨豫西李村基督徒在葬礼上的冲突与调适[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2 陈炎正;;台湾三间半天公庙[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3 李国宏;;试论闽台城隍信仰中的文化认同特征——以石狮“忠佑侯”城隍在鹿港的传播为例[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4 李向平;;宗教组织及其适应型认同模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郭志超;;清水祖师崇拜在马来半岛[A];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6 李国宏;;泉州侨乡“番王爷”信仰的文化内涵[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陈兴贵;;妈祖信仰的社会文化功能演变[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8 周立方;;论“玉皇”的自然神崇拜[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9 于尔根·哈贝马斯;李t2t2;;世俗化的辩证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刘大可;;传承与变迁:海峡两岸客家民间信仰的比较[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2 黄建铭;海峡两岸汉民族缘何多女神信仰[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丁钰梅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敏俊卿;阿拉伯语借词与中国穆斯林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黄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周建新;一部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10年

6 李文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王光明;神话故事包含特殊历史文化[N];深圳商报;2010年

8 王晓蕊;湄洲妈祖祖庙成海峡两岸交流基地[N];团结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高传轩;关于农村非制度宗教与社会记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许丽芳;美国移民中的穆斯林因素及其对美国安全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2年

4 冼春梅;粤西高州地区冼夫人信仰及其扩大化现象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5 曲宁宁;角色认同:十九世纪美国基督新教来华女传教士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秋彦;法国穆斯林移民问题探析[D];暨南大学;2011年

7 马晓梅;西藏的穆斯林[D];兰州大学;2008年

8 宋启元;汉族穆斯林群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于红萍;回族宗教信仰变迁[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宛景森;《清真释疑》思想浅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59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759848.html

上一篇:叶曼居士辞世  
下一篇:重庆江北德肋撒堂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