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禅宗思想的生态诠释

发布时间:2018-05-07 19:46

  本文选题:禅宗 + 生态 ; 参考:《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禅宗思想的生态诠释,首先必须明确禅宗所关注的是人的解脱,而不是生态环境。禅宗与生态哲学的互动必须在一个基点上才是可能的:所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人所遭遇的"苦",在这个基点上,禅宗追求的解脱与生态哲学关注的自然相联系;探讨作为禅宗思想生态诠释的核心范畴的"无情"及"无情有性""无情说法"命题的意义,显示在"空"的基础上实现的诸法平等;随之而来的是对泛神论的质疑和对杀生行为的问难。禅宗通过"无情"范畴及其命题,以及"无情"意象,所要揭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通过"空"而平等。生态哲学希望达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借鉴禅宗"空"的平等,并搁置其所含有的宗教性,从"认识人的问题与自然的问题的平等"出发,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Abstract]:The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Zen thought must first make it clear that Zen pays attention to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no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Zen a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must be based on one basic point: all the problems that people are trying to solve are the "suffering" encountered by human beings. At this point, the liberation pursued by Zen is related to the nature concerned by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positions of "ruthlessness" and "merciless nature" and "ruthless statement", which are the core categorie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Zen ideology and ecology, and show the equality of laws realized on the basis of "emptiness". Then came the question of pantheism and the difficulty of killing. Through the category of "ruthlessness" and its propositions, as well as the image of "ruthlessness", Zen wants to reveal the same meaning: equality through "emptines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hopes to achiev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equality of the "empty" of Zen Buddhism, put aside the religious nature contained in it, and start from "the equa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n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2012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2-0003)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余虹;;论“禅”与“道”的“心性”之美[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3 李昌舒;名教与自然问题的解决及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6 李帮儒;;我国古代农禅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詹绪左;;《祖堂集》校读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詹绪左;;《祖堂集》词语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洪流;;从《鹿跳泉》看华兹华斯的生态主义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海;;被误解的枯山水[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通进;;人对动物负有何种道德义务[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顾月琴;;再寻“孔颜乐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陈叶兰;许婷;陈f:寅;;动物的环境法律主体资格探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义松;吴国振;;论环境法学研究的当代任务[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琳琳;“敬畏自然”观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澄清;禅宗思想陶酝出的颠狂精神[J];青少年书法;2002年20期

2 蔡秀敏;崔长国;;高山仰止 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仇睿;;晨钟 暮钟 夜半钟——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陈尤;;中国画的道风禅味[J];文教资料;2009年13期

5 靳莹;;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J];丝绸之路;2009年16期

6 王银;;废名诗歌中禅学诗心[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7 张莹;;禅宗对于宋元水墨花鸟画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02期

8 赵洋;;感性的超越与当下的顿悟——张彦远“妙悟”观的再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9 韦志林;禅宗早期思想研究的重大突破──《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评介[J];哲学动态;1993年09期

10 李明友;;禅宗与佛教中国化[J];书城;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春华;;略论中国禅宗与西方现代心理治疗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拉;;从“顿渐之诤”看当今汉藏佛教交流[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锡旦;;大休其人 无休之功[A];纪念大休上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高恒文;;废名的诗:深玄的思想特征及其艺术形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沈冬梅;;《景德传灯录》与禅茶文化[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8 胡文海;;被误解的枯山水[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徐望朋;;日本传统园林中的宗教影响[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泽鑫 江计昌;禅宗: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结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熊建;当禅宗遇上动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郭光明 江计昌;广东新兴:以“禅宗”为核心促文化强县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盖瑞·施耐德 我并不是“垮掉的一代”[N];东方早报;2009年

6 南方日报记者 戎明昌 见习记者 赵琦玉 雷辉 通讯员 李艳杰;“佛教可以世间化,不可以世俗化”[N];南方日报;2010年

7 茅竞伟;剑道——来自东瀛的健身运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方舟;雪窦寺里谈古说今[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演讲人 吴言生;中国禅给予生活的启示[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方斌;黄庭坚书法的昭示[N];中国文化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传强;禅宗北宗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3 赵振强;《心经》四宗注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安藤美香;禅宗对古代日本水墨画之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5 索南东主;藏族宗教语言的厘定及其历史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曹巍;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壁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7 吴容锡(Oh Yongsuk);大慧宗杲看话禅之“疑情”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李帮儒;神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姚之均;论李通玄的“法界”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东方乔;论佛教对唐宋词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菲;论禅宗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表达[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蒋雷雨;基于禅宗思想对包装设计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王德菊;禅宗审美体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5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娟;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连洁;浅析禅宗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8 栗伟;禅宗心理思想与存在心理思想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天春;禅宗生命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文超;唐宋时期禅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8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58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