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唯识无境与现象学还原——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比较

发布时间:2018-09-07 19:21
【摘要】: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在诸多方面可以展开比较。比如在探讨意识和对象的关系方面,唯识学主张通过唯识无境之理来证悟唯识相和唯识性,胡塞尔主张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描述意向性关系。唯识无境和现象学还原这两个命题具有共同的论证思路,但在内容和立场上,二者有较大差异。本文尝试对这两个命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论述和比较。
[Abstract]:Buddhism philosophy and Husserl phenomenology can be compared in many ways. For example, i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 rationalism advocates to real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 through the theory of only knowledge and nothing, while Husserl advocates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ntionality with 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y reduction. The two propositions have the same argumentation idea, but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content and posi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arry on som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to these two proposition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晓光;略论唯识无境[J];法音;1994年10期

2 汪堂家;;现象学的悬置与还原[J];学术月刊;1993年07期

3 邓晓芒;;关于现象学文献翻译的思考[J];学术月刊;2007年09期

4 M.亨利;王炳文;;现象学的四条原理[J];哲学译丛;1993年02期

5 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J];中州学刊;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白欲晓;;回到儒教自身——“儒教形态”引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李祖平;程东旺;;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程平;岑淳;;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张俊;“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韩鹏云;;“主体间性”视域中的行政关系理论维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舒红跃;;梅诺—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及其对传统哲学问题的解决[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王策;;“事实”概念的认知与逻辑重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郝亿春;;实践的内在性维度——以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为基础的考察[A];实践哲学的使命——首届“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发言文稿[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选朝;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国圣;数字艺术谱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涛;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睿;公共雕塑媒介中水的当代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7 蔡昊X;空间意向的回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余庆;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学语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会平;论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复调性[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赵振兴;唐·伊德现象学技术哲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湘霖;;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胡晓光;略论唯识无境[J];法音;1994年10期

3 济群;;唯识学上的唯识义[J];法音;1990年10期

4 肖永明;;唯识根本义理辨[J];法音;2009年10期

5 胡晓光;唯识学“四缘”义略疏[J];法音;2002年01期

6 胡晓光;“所缘缘”的认识论意蕴略析[J];法音;1999年02期

7 郑兴中;;古今唯识学中第八识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0期

8 袁经文;;现象学与唯识学阿赖耶识的堪比度[J];现代哲学;2010年05期

9 倪梁康;;赖耶缘起与意识发生——唯识学与现象学在纵-横意向性研究方面的比较与互补[J];世界哲学;2009年04期

10 胡晓光;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J];法音;199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爱华;;还原与诠释:宗教田野经验的现象学考察[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2 方广,

本文编号:2229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29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