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与明末清初天主教的适应策略
[Abstract]:The Jesuits who came to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set up the interpersonal network through gifts, which provided a good external space for the spread of Catholicism. The gift preaching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missionary's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the attempt of Catholicism localization. By giving gifts to literati, officials and even emperors, Jesuit missionaries adapted to the Chinese environment to spread religion, to seek protection for Catholicism and to build high-end social network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Catholicism to transplant China successfull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Examining the Ming and Qing Catholicism from the angle of gift may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us to think about Christianity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历史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初儒家基督徒思想、信仰与人际网络研究”[项目编号:10CZJ009] 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2010)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K248;B9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轩;;明清之际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葡萄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汤开建;陈青松;;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播与西洋宗教画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梅晓娟;周晓光;;利玛窦传播西学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坤舆万国全图》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梅晓娟;周晓光;;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地理学汉文西书的天主教化倾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欢理论观照中国古典喜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贾庆军;;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之历史背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葛桂录;;另一种声音:维柯、巴雷蒂对“中国神话”的解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郑军;明清鼎革与中国古代科学近代化进程的中断[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10 贾庆军;;论杨廷筠思想之矛盾性[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芳;;指称外语的词语演变及其原因[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文德;;明与西域的玉石贸易[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3 胡孝德;高小平;;同曲异工——16—18世纪西学东渐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王和平;;康熙朝御用玻璃厂与西方传教士[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金国平;吴志良;;从自鸣钟探讨利玛窦居留北京的内幕[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罗福惠;;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研究简论[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7 马自毅;;简论近代中国主权意识的萌生和发展[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宋芝业;;关于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若干问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杨奕望;吴鸿洲;;“利玛窦规矩”与中医药交流[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4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泓呈;中国法:走在想象与真实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房正;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莹;民国江西茶叶地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晓军;中国儿童钢琴启蒙教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5 刘盈;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管亚男;《律吕正义.续编》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长江;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空间伦理的继承[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展;邢s犛朊鞔官琳秸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田;论基督教在华传播对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超;;中西文化天使利玛窦与跨文化适应[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潘玉田 ,张瑞明;十七、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J];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3 马冬秀;赵敏;;清初在华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妇女形象[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徐明德;;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黄启臣;明代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文化效应[J];史学集刊;1994年02期
6 詹嘉玲!法国;18世纪中国和法国的科学领域的接触[J];清史研究;1996年02期
7 高王凌;;刘松龄,最后的耶稣会士[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4期
8 庞乃明;;来华耶稣会士与晚明华夷观的演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9 非飞;;利玛窦:塑造理想中国[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07期
10 朱静;康熙皇帝和他身边的法国耶稣会士[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继平;郑建君;冯昊;;明清晋商巨贾的人格结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康志杰;;西域之逸民 中国之高士——评欧洲奇人毕方济[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周萍萍;;常熟传道员何世贞及其《崇正必辩》[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毛佩琦;;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6 黄庆华;;“助剿海盗得赐澳门”之说探源——兼述葡萄牙人谋求澳门主权[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7 邹小站;;略论明清间中国人对西学的迎拒[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8 蔡鸿生;;俄罗斯馆医生与清朝宗室的晋接[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9 吴伯娅;;碰撞与裂变——清代前期中西关系刍议[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唐锡仁;黄德志;;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的开始传入[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石剑峰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天纲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所长 卓新平 菲利普·米尼尼;他对文明对比的成果至今都未能超越[N];东方早报;2010年
2 毕延河;康熙的文化宿命[N];扬州日报;2006年
3 铜陵学院社会科学系 疏仁华;利玛窦传教的文化透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民族出版社 刘海涛;启蒙时代的中学西传[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阎崇年;清朝错失八次革故鼎新的历史机遇[N];北京日报;2005年
6 余三乐;明末清初北京何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N];光明日报;2001年
7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彭勇;徐光启:信奉天主教的近代科学先驱[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陈琳;回望利、徐之交:重温大国的气度和开放情怀[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谢贵安;利玛窦:“全才工匠师”[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2 周燕;法国耶稣会士兼“国王数学家”李明及其《中国近事报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小珊;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宾静;清代禁教时期华籍天主教徒的传教活动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学;2007年
5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6 刘亚轩;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景红艳;西周赏赐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洁;跨越边界——美国明代社会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鑫磊;鼎革之变中朱明政权与耶稣会士的军事政治合作[D];宁波大学;2011年
3 苏新红;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晓芳;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D];暨南大学;2003年
6 冯晶;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对中国教育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楚怡俊;从明清间耶稣会士著作看他们对佛教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邹桂香;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D];郑州大学;2005年
9 吴艳玲;17—18世纪清廷中的葡萄牙传教士[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黄春艳;明清之际西洋钟表在中国的传播与制造[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40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4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