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道教视野中的“婴孩”意蕴

发布时间:2018-09-13 17:01
【摘要】:婴孩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婴孩在道教中的含义丰富且深刻,概略言之,有无名、无欲、无为、守一、自然等意蕴。事实上,道教关乎长生久视的修行很大程度上是以重返"婴孩"之质来考量的,如:追求婴孩"精"之充足,追求婴孩"气"之冲虚,追求婴孩"神"之自然,等等。"婴孩"之简单寡欲、率真与自然等品性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Abstract]:Baby is an important imag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in Taoist culture. Baby in Taoism has rich and profound meaning, in general terms, there are nameless, no desire, no action, Shouyi, nature and other implications. As a matter of fact, Taoism's practice of being long-sighted is to a great extent considered by the quality of returning to the "baby", such as the pursuit of the infantile's "essence", the pursuit of the infantile's "spirit" and the nature of the baby's "god", and so on. " Infantile "simple desire, frankness and nature are equally enlightening for contemporary society."
【作者单位】: 海军陆战学院;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西哲学文化会通”(2012M51128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霞;生命本位与自然关怀——道家生命观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霞;;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余卫国;;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谢阳举;;建构当代新道家的三种可能理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松荣;;“逍遥”与“成仙”——《庄子》、《抱朴子内篇》生死观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许抗生;;构建当代新道家学说之初步设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李博;;叶维廉“山水诗原型”在谢灵运诗歌语境中的矫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江风;;游仙诗文化渊源臆说[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2 杨孝鸿;;斗鸡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时尚——以南阳英庄汉画像石《斗鸡图》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鼎;何辉;;还原设计本色——“绿色”视野中的设计困惑与超越[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宋佳音;;上海秋霞圃园林之道家思想探微[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5 魏群;;试论传统中医论文的文化特性[A];二零一三年编辑出版年会暨慢病防控优秀论文汇编[C];2013年

6 马将伟;;从“载道”到“经世”——从易堂文论看明末清初文章观念之嬗变[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四辑)——中国文论的思想与情境[C];2012年

7 陈小露;梅全喜;;《肘后备急方》之鲜药应用探讨[A];第四届全国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高玉桥;梅全喜;;浅论《肘后备急方》中医美容方药特点[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9 胡莹;梅全喜;;《肘后备急方》所创舌下给药对急症治疗的探讨[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10 李红念;梅全喜;;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解酒药之探讨[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姚雯;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3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策略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乐恩;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价值[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晓芳;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胡志洁;瘿病证治的古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刘海丰;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现代借鉴[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昀;论传统铺装的“韵”对现代城市景观铺装的启示[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哲乐,何佳;道教文化与女性休闲[J];天府新论;2005年S1期

2 江峰;;于无为处见有为——评《道教科学思想发凡》[J];中国道教;2006年02期

3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2期

4 尹志华;;道教文化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宗教;2006年09期

5 冯今源;;认识道教·序言[J];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04期

6 尹志华;;弘扬道教优良传统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宗教;2007年07期

7 江妍;陶莉;;中国道教文化与旅游[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5期

8 胡锐;;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9 卿希泰;;我和道教文化研究——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而作[J];宗教学研究;2008年04期

10 黄永锋;;道教服食的技术哲学意蕴[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卿希泰;;试论道教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张应超;;新世纪中发扬光大道教文化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金涛;柔弱;;新世纪道教前途走向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冯可珠;;二十一世纪道教如何立足社会[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应超;;简论道教教义与道教承传及其和当代社会相适应[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腾云;;纪念老子诞辰2574周年题词[A];老子故里话老子(第十一集)[C];2004年

7 盖建民;;从道教生命哲学看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8 李刚;;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李似珍;;道教网络建设之我见[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李刚;;二十一世纪道教文化展望[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陈永革;共谈道教与构建社会和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世辉;传播道教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曾东平 袁敏;走进道教文化节[N];四川日报;2004年

5 记者 何晓蓉 赖晓莉 实习记者 侯利强;第二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隆重开幕[N];成都日报;2006年

6 杨前进;道教文化与齐云山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周高德;琼楼玉宇:道教文化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国风;道教与文学艺术[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黄冬 王渡生;道教文化在成都: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吴健礼;漫话古代巫术道教与苯教文化的对比和联系[N];西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袁瑾;汉传佛教瑜伽焰口与全真道教铁罐施食仪式音乐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香凤;龙虎山道教文化与旅游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笛;道教文化在土家族丧葬绘画中的体现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3 苌乾坤;安徽齐云山道教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杜莹;中国古代道教科技文献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李西林;鄂西清太坪镇道教文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黄欣;敦煌道教类书文献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7 王梦s,

本文编号:2241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41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