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五台山高僧临终偈及其生死智慧探析

发布时间:2018-10-07 18:41
【摘要】:高僧临终时留下的偈叫做"遗偈"。遗偈的共同风格是简明扼要,虽是寥寥几句,却是一生行持的提炼。回观五台山历代高僧的遗偈,就能在最简单的字名里面,看到最精华的精神与境界所在。五台山高僧临终偈可以呈现两个方面:一是高僧面对生死的五种心态:舍心、持戒心、精进心、喜乐心、随缘心;二是高僧解脱生死的道路:智慧之道、正行之道、审美之道。这种生死智慧对缓解现代社会的生死焦虑具有深刻启示。
[Abstract]:The exhortation left by the high monk on his deathbed is called the "posthumous verse". The common style of the extant verse is succinct, though it is a few words, it is the refinement of life. If you look back at the remains of the high monks in Wutai Mountain, you can see the best spirit and realm in the simplest title. There are two aspects to the death of the monk in Wutai Mountain: one is the five attitudes of the monk facing life and death: giving up his heart, keeping his mind on guard, advancing his heart, happy heart, and following the fate of life and death; the second is the way for the senior monk to extricate himself from life and death: the way of wisdom, the right way to walk, and the way of appreciation of beauty. This wisdom of life and death has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alleviate the anxiety of life and death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所;
【基金】: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以生死为枢纽的五台山佛教现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25 忻州师范学院院级专题研究资助项目“五台山文化的美学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T201223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刘勤;;理想与解构——浅析《布礼》中的“灰影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蔡秀敏;崔长国;;高山仰止 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王早娟;;寒山诗中的佛禅意韵[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周文杰,周红路;绚烂—平淡—绚烂之极——弘一大师书艺三段论[J];北方论丛;2002年05期

6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8 耿元骊;世界、时间与历史的向度[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许道军;“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臧国书;;《王娇鸾百年长恨》男女主人公死亡叙事的审美差异[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5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张洪彬;论志愿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斯斌;玄言诗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萍;厉鹗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陈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及策略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左传韵;从畏惧的面对到平静的领悟[D];南昌大学;2010年

5 邹时超;我国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简艳平;“皈依佛法的浪子”[D];南昌大学;2011年

7 周媛;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银;废名诗歌中的禅踪佛影[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传爱;袁宏道禅学思想初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凤林;莫尔特曼的生死智慧——读《来临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终末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1期

2 杨笑天;;《赵朴初遗偈》的佛教境界——纪念赵朴初逝世5周年[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3 刘俊哲;;藏传佛教关于生死智慧的论说[J];民族学刊;2011年02期

4 宇汝松;试论道家道教的生死智慧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道教;2003年02期

5 郑晓江;;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人类的灵性关怀[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宇汝松;道教人生观中的生死智慧[J];中国宗教;2004年10期

7 郑晓江;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访台随想之二[J];寻根;2005年04期

8 袁新;“安祥禅”:寓有于无[J];书屋;1997年01期

9 郑晓江;道家“生死一体”观及其现代价值[J];中国道教;2000年03期

10 应丽卿,孔令宏;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晓江;;生死“认命”与生死智慧——以佛教《心经》为中心[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洁民 刘月霞 侯志华;道教的生死智慧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亚;佛学生死大义与临终关怀[D];贵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5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55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b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