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当代赛莱菲耶及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08 13:40
【摘要】:学界及社会各界对伊斯兰教赛莱菲耶存在三个认识误区:一是聚焦当代赛莱菲耶运动及不同的赛莱菲耶团体的政治层面而忽视其更为根本的教义思想、教法主张及特点,实际上赛莱菲耶的政治主张不一,有的积极参与政治,有的拒绝卷入政治;有的主张武力革命,有的采取合法手段参与政治;有的支持本国政府,有的反对本国政府。二是把当代赛莱菲耶的广泛传播和较大吸引力归因于沙特阿拉伯的经费支持,实际上赛莱菲耶团体的许多捐款不是来自沙特,一些赛莱菲耶追随者敌视沙特王室的统治和政策。三是把国际赛莱菲耶与中国赛莱菲耶视为具有相同内涵与特点的思潮和运动,实际上中国的赛莱菲耶不具有政治色彩,但它与国际赛莱菲耶具有宗教上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外文文献资料梳理当代赛莱菲耶在穆斯林世界的发展、赛莱菲耶的教义思想和教法主张及特点,结合我们对甘肃、陕西、云南等地赛莱菲耶的田野调查,分析当代赛莱菲耶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Selefier in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circles: one is to focus on the political aspects of the contemporary Selefier movement and different Selefier groups, while ignoring its more fundamental doctrinal ideas, Shariah propos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fact, Selefier's political views are different, som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some refuse to get involved in politics; some advocate the revolution of force, some take legal mean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some support their own government, some oppose it. The second is to attribute the wide spread and great attraction of contemporary Selefiyah to Saudi Arabia's financial support. In fact, many of the donations of the Selefiyah group are not from Saudi Arabia, and some of Selefiyah's followers are hostile to the ruling and policy of the Saudi royal family. The third is to regard the international Selefier and the Chinese Selefier as the ideological trend and movement with the sam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fact, the Chinese Selefier has no political color, but it has religious connec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elefier. This article combs the contemporary Selefier's development in the Muslim world, the doctrine thought and the teaching idea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lefi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data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and combines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elefier in Gansu, Shaanxi, Yunnan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Selefier on Chinese Muslim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30006)
【分类号】:B9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丽萍;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黄念然;佛教中观论与中国古代美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张晓华;公元前后的国内环境对佛教传播中国的影响[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斗嘎;论佛教对藏医学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李谋;东南亚的佛教文学[J];东方论坛;1999年03期

6 马现诚;佛教“境界”理论与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形成[J];学术论坛;2000年04期

7 梁工;千年之始话《圣经》[J];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8 陈永香;人类学派对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影响琐谈[J];楚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徐祖祥;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蔡华;试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崛起与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涛;;闽赣地方神崇拜与思考[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张振国;;神仙信仰的再认识[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王希隆;喇延真;王平;;西北城市清真寺经济结构浅析——以兰州市清真寺为例[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5 杨桂萍;;互相尊重 和谐共处——宁夏吴忠市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关系调查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6 帕林达;;临夏清真寺社区与教育功能浅谈[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帕林达;;临夏的伊斯兰教与清真寺文化[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8 李子贤;;略论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三辑[C];1982年

9 林志华;;浅论宗教观念的变革[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10 黄建国;;闽北宗教述论[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 何其敏;宗教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定位[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尹晓华;道教研究国家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成立[N];四川日报;2000年

3 记者 袁国女;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郑州大学教授 杨择令 郑州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孙志英;创世神话与奉献精神[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一凡;“佛教横跨亚洲:物质、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网络”国际学术会议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于立霄;北京再现尼泊尔大师建造白塔寺历史[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斯闻;《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魏德东;从少林寺网站被“黑”谈起[N];中国民族报;2009年

9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杨曾文;致力于国家发展进步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要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宣方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平等、理性、反思——印顺法师思想的特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樦;释宝唱与《比丘尼传》[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小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科学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赵旗;心学与禅学[D];西北大学;1999年

5 刘青瑜;近代以来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1865-1950)[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金东春;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7 唐卫青;“灵”与“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占华;城隍信仰与明清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冯健;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影响[D];宁夏大学;2005年

3 陶玲;明清时期君主对天主教的态度及其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傅生生;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的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雅婷;伊斯兰教的发展对叶尔羌汗朝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刚;破山海明禅师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陈艳玲;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8 苏力博;犍陀罗雕塑艺术对中国石窟造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硕;从“三武一宗”灭佛看当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10 文浩;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56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56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7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