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佛教忏文的产生及其演变
[Abstract]:Buddhist repent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ddhist repentance system and a product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Buddhist culture. The origin of Buddhist repentance has its origin of foreign religious culture. During the primitive Buddhism period, repentance was originally produced as a way to maintain Sangha cleanliness and to restrain Buddhists from practicing and observing precepts. After the spread of Buddhism to the ea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repentance in China showed three basic paths: first, the repentance originated from the system of Buddhist rites, the second was the Rite repentance, which rose with the maturity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repentance. The third is the Zhai repentance influenced by the secular culture of praying. Buddhist repentanc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learly and trul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Buddhism spreading in China and secularization. The study of Buddhist repentance reveals the natural and clos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e and culture, and provides useful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for clarifying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yle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valu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学报;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ZD10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敦煌佛事文体研究”(GD11YZW0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佛教文学通史”(12JZD00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敦煌佛事文体与世俗礼仪文体对比研究”(13YJC751077) 2013年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敦煌佛事文体与中国古代文体谱系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承学;“文体史:文学形态发展史”专题讨论 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J];学术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英;;古代神魔小说中的宝瓶崇拜及其佛道渊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黎毓馨;;阿育王塔实物的发现与初步整理[J];东方博物;2009年02期
3 陈于柱;张福慧;;游走在世俗和神圣之间——唐五代宋初敦煌命算信仰与佛道关系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4 任丽鑫;;《法苑珠林》与君臣观[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5 曾良;;敦煌文献字词零释[J];敦煌学辑刊;2008年04期
6 张小刚;;再谈敦煌摩伽陀国放光瑞像与菩提瑞像[J];敦煌研究;2009年01期
7 佐佐木聪;;法藏《白泽精``图》(P.2682)考[J];敦煌研究;2012年03期
8 王政;;周zI廉《双忠庙》“男生乳”、“女生须”考论[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9 李静杰;;佛足迹图像的传播与信仰(上)——以印度与中国为中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04期
10 王东;;从词汇角度看《列子》的成书时代补证[J];古汉语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嘉韵;;《宇治拾遗物语》的特征——以佛教故事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3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宏涛;古代域外普贤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艳;唐代佛教史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孙鸿亮;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文飞;盛唐时期假日旅游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周晟;《色叶字类抄》汉字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3 韩鹏;敦煌写本《法门名义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范文美;蒲县东岳庙“地狱变”之调查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德纯;两汉尺牍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建荣;曹植乐府“乖调”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7 余晓晴;《T3音奇字》初探[D];浙江大学;2010年
8 陈佳政;忏法、慈悲与佛教中国化[D];浙江大学;2011年
9 赵海雅;唐代寺碑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冷霜;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的基础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远来;;从耶利米先知的蒙召受命及其忏悔文看神的预定和人的理性[J];金陵神学志;2000年02期
2 周崇林;应该学会忏悔[J];中国道教;2002年03期
3 董家亮;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隋代《礼佛·忏悔等文石刻》的清理发现及意义[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4 赵洲;;河北省曲阳县八会寺石经龛[J];石窟寺研究;2010年00期
5 罗p,
本文编号:2384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38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