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信道风气
[Abstract]:The early Taoism completely depended on the nativ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whether it was Fang Xiandao, which was popular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r Huang Lao Dao, which began to be popular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generally welcomed by the masses with its popularity and practicability. They constantly draw nourishment from Taoist philosophy, Y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 and folk witchcraft, and finally form more mature Taoist forms such as Taiping Dao, Wudumi Taoism and so o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Ta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Han Dynasty, it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people's life, faith and social atmosphere. Therefore, Taoism had many believers, and the period of Han Dynasty was filled with a strong atmosphere of channel.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文明、文化与建构和谐世界研究”(12&ZD010)
【分类号】:B9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刘运好;从超脱到超越:建安激情的退潮——论黄初到正始的诗风嬗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叶文举;;西汉《安世房中歌》与《郊祀歌》之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赵峰;张振华;雷震;;教化:体育强国的起点与守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陆婵娣;;李商隐的幕府酬唱诗与用世情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闫文静;;“诗为乐体,声为乐心”——试论《文心雕龙·乐府》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邵正坤;;论北朝时期鲜卑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明正;;论汉乐府的贵族趣味和娱乐性[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6 陶汉华;;“和谐”思想在脾胃病辨证论治中的指导意义[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丁旭辉;;杨佳娴诗作的古典新象[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成朝晖;“国风”与南北朝民歌中民间爱情诗的比较[D];湘潭大学;2010年
5 阳丽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钟鉴;《红楼梦》与道家和道教[J];宗教学研究;1988年Z1期
2 陈霖生;参加成都道家、道教学术研讨会有感[J];中国道教;1995年01期
3 丁培仁;;谈谈“道家”和“道学”[J];中国道教;2006年04期
4 何晓进;;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孙文采;“皱面还丹”是道家对人参的称谓[J];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6 王元臣;;泰山神信仰的源流浅说[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杜宗才;;《太平经》社会生态思想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孔令宏;曹仁海;;道家、道教的生态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年04期
9 刘玮玮;汤丽芳;;论道学的婚姻家庭伦理观[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10 范建伟;;巍宝山的神[J];大理文化;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诚青;;道教神仙信仰和长生理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谢聪辉;;道教与台湾家庭的关系[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刘嗣传;;道教神仙的要义及现代解读[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苏荣购;;论道德教神仙和道教斋醮的关系[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史孝进;;道教养生学的形成心迹与发展足迹简述[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袁宗善;;试谈神仙信仰与奉道培德之浅见[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林舟;;“与时俱进”践行道教义理思想的时代意义[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郑志平;;弘道扬教 任重道远——对21世纪道教发展的冷峻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刘仲宇;;重视对道教典籍的现代诠释(提要)——道教立足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孔令宏;;道教在二十世纪的变革与未来的发展[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崂山论道”,论传承与发展之道[N];青岛日报;2008年
2 邢贲思;道家和道教[N];学习时报;2002年
3 徐滇庆;人群的镜子[N];中国经营报;2010年
4 雨山;道教的“食疗”[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李光照 本报记者 袁弘;“没事偷着乐”体现了道教中的乐观主义[N];成都日报;2009年
6 罗一萌 梅菊花 徐晶晶 罗怀庚 肖奕 (记者 罗一萌 通讯员 梅菊花 徐晶晶);长春观吴诚真道长升任道教首位女方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褚红霞 杨立志 周婧;武当山与道教的历史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记者崔莹;省道教第六次代表会议召开[N];民主协商报;2010年
9 李林洲;福州道教的“白马王”信仰[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陶振海;道教名胜金台观[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英;道教南传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闵丽;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5 廖海波;世俗与神圣的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傅利民;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D];中央音乐学院;2002年
7 周勇;道教与政治关系论[D];四川大学;2001年
8 容志毅;南北朝道教炼丹与化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白玛措;莲花生信仰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2 杨敏华;道教养生学与现代心理治疗[D];河海大学;2007年
3 魏德毓;观音传说与民众宗教信仰心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叶静珠穆;苯教寺院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6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宁;阿育王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8 郭文静;东正教在新疆的历史与现状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奇;边缘到中心:唐宋江西道教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杨丽静;从杨维桢看元代道教与元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85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38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