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六朝江南比丘尼禅修考论

发布时间:2019-03-29 12:35
【摘要】: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快速发展的时期,经典的翻译、教团的发展、僧侣的实修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江南地区成为禅经翻译和禅师住锡的重要区域。江南比丘尼因此参与到禅修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师承上看,彼时江南尼众禅修师承主要来源于}宾禅法;从法门上看,尼众禅修大多强调禅戒并行,念佛修禅得以往生净土也是重要的法门。
[Abstract]: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i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order, the practice of monk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Jiangnan area became an important area of Zen scripture translation and Zen master living in tin. As a result, Jiangnan Bicuni participated in the practice of meditation,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er's inheritance, at that time, the Buddhist meditation practitioners in Jiangnan mainly came from the Bingzen metho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harma, the Buddhist meditation practice mostly emphasized the parallel of the Zen precepts, and it was also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cite Buddhism and Zen to live in the Pure Land.
【作者单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覃江;汉传“安般念”传承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刘奥林;;正觉禅法和神秀禅法之异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马爱民;;邺下佛学之盛和北朝、隋唐的安阳佛寺武僧武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钟仕伦;萧绎思想体系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周晓华;;论魏晋士林的审美人格境界[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6 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7 秦洁瑜;从符号建模原理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符号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刘涛;;谢灵运散文撰作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吴海庆;;禅宗与江南山水审美品质[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周骅;;由禅返净:晚明佛教发展新论[J];船山学刊;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9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云,杨惠芬;禅修十八法(续)[J];中国气功;1996年11期

2 ;中国青年僧人赴日体验禅修生活[J];法音;2000年08期

3 广宣;扶桑十日禅修行 临曹二宗度迷津——第四次中日佛教修行体验团赴日体验禅修生活纪实[J];法音;2004年07期

4 余青云;张海钟;;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年03期

5 余青云;;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惟善;;论古印度主流禅修与佛教禅修的相互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3期

7 石文山;;美国正念禅修的心理学化实证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赵德坤;;文字禅时代的寺院禅修[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5期

9 耿琳琳;;论哲学践行的两条路径——哲学漫步和禅修[J];大众文艺;2014年05期

10 明奘法师;;禅修的现实意义[J];帕米尔;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彭彦琴;王玉佩;;正念禅修可以作用于特定的注意子系统吗?[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翟向阳;魏玉龙;刘天君;;禅修与其模拟安静态脑电分析中差值的功率普分析[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娜 通讯员 劳毅波 肖毅灵;首批旅游禅修线路现身广州[N];民营经济报;2006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张明萌 徐甘爱;寺院里的禅修热[N];南方日报;2012年

3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喻峰;禅修旅游开发浅议[N];中国旅游报;2013年

4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高利民;作为“身份重建”的企业家禅修[N];东方早报;2013年

5 王惕;经行和跑香——禅修动功法门[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孔德;南海禅堂:禅修文化的多元化体验平台[N];中国文化报;2014年

7 肯尼斯·K·田中 日本武藏野大学 张雪松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美国佛教的新发展[N];中国民族报;2013年

8 本版编辑 屈丽丽 口述 静清 实录者 程梓;禅修:偶尔出世[N];中国经营报;2007年

9 李锋;三千世界皆净土 礼佛礼法礼和合[N];人民政协报;2013年

10 温州佛教永嘉禅学会会长 达照法师;以身作证,世间福田[N];东方早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马福存;禅修在不同情绪水平下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2 赵艳蓉;正念禅修对心智觉知及苦难觉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石贞艳;正念禅修团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祥钰;憨山大师禅修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余兆晟(Yu Siu Shing Steve);天台宗禅修与疾病观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房颍竹;佛教对人类情绪反应的影响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7 原军超;认知科学与藏传佛教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49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449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