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从佛经音义看唐五代敦煌的佛教信仰

发布时间:2019-06-28 16:14
【摘要】:佛经音义是对佛经字词的解释,是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体的语言学著作。敦煌佛经音义主要创作于唐五代时期,除反映当时的语言特色外,还涉及历史、宗教、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按其数目多少及其原典信仰的广泛程度可分为三类,即音义数目多且原典信仰范围广,音义数目多而原典信仰范围不广,没有音义而原典信仰范围广。这种分类体现了敦煌佛经音义原典逐渐改变教团化、贵族化格局,开始向民间化方向发展的特色。而原典的流传范围、统治者和民众对原典的重视程度及对音义原典的翻译和注解多寡等是形成这种信仰特色的主要原因。
[Abstract]:The phonetic meaning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it is a linguistic work which integrate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grammar. The phonetic meaning of Dunhuang Buddhist scriptures was mainly created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which not only reflected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t that time, but also involved history,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so on. According to its number and the extensive degree of the original canonical belie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at is, the number of phonetic meanings is large and the scope of the original canonical belief is wide, the number of phonological meanings is large, but the scope of the original canonical belief is not wide, there is no phonetic 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the original canon belief is wide. This classification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unhuang Buddhist Sutra phonetic and semantic scripture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religious regiment and aristocratic pattern and beginning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folklo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belief are the spread of the original scriptures,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by the rulers and the people to the original canon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phonetic and semantic scripture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敦煌释音与唐五代译经研究”(11YJCZH238)
【分类号】:B9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同军;;佛教语“作业”、“作孽”源流考[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2 王慧慧;;浅析民俗佛教——兼谈世俗化与民众化的认识[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3 韩春平;;关于藏经洞为洪辩影堂(影窟)的一点认识[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4 杨同军;;“五逆闻雷”考[J];敦煌学辑刊;2011年02期

5 沙武田;;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6 朱丽双;;敦煌藏文文书P.t.960所记于阗建国传说——《于阗教法史》译注之二[J];敦煌研究;2011年02期

7 贺世哲;王惠民;;敦煌楞伽经变考论[J];敦煌研究;2011年04期

8 季琴;;从词语的角度看《撰集百缘经》的译者及成书年代[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1期

9 沈梅丽;;古代小说中的龙宫及信仰文化考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坚;;“家庭精舍”:中国当代“佛化家庭”研究[J];佛学研究;2008年0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刘黎;王维诗歌三家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曹瑞锋;《云门匡真禅师广录》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康振栋;竺法媤翻译佛经词_Y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叶娇;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明华;民国新宗教的制度化成长[D];复旦大学;2010年

9 刘续腾;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睿;公共雕塑媒介中水的当代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范文美;蒲县东岳庙“地狱变”之调查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薛春华;禅宗语录熟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宪武;《菩萨念佛三昧经》同经异译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魏冉宁;李贽之禅学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刘玉霞;道济诗文考证及其佛教形象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希;现量论音乐审美问题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8 罗慧;佛教对乐府创作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7年

9 贾东丽;明代佛教文化的世俗化与晚明拟话本的互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阮延俊;苏轼诗与禅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珠;任学亮;;唐五代巴蜀地区神yG的地域分布[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2 圣凯;;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J];中国宗教;2009年04期

3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4 俞晓红;;魏晋隋唐时期民间的佛教信仰论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魏郭辉;;唐五代宋初灵州佛教发展考略[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冯杨;《西游记》主题思想新探[J];思想战线;1987年03期

7 肖艳;周宁县佛教信仰特点及发展趋势[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吴敏霞;从唐墓志看唐代女性佛教信仰及其特点[J];佛学研究;2002年00期

9 王亚荣;鸠摩罗什译场与“长安文化”[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10 李利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J];哲学研究;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晓敏;;从《太平广记》看隋唐民众的佛教信仰心态[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3 李玉昆;;唐五代禅宗在闽南的传播[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5 林瑶棋;;_炏计值豐@的Z阶婷駮揚硦獖荶阶嫖幕痆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6 陈爱峰;杨富学;;西夏与辽金间的佛教关系[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7 季羡林;;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圣凯;;六朝佛教礼忏仪的形成——以悔过法、唱导、斋会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楚草;;江陵古代僧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蒲文成;;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变迁[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后信仰时代[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吴艳;佛教论坛与佛学研究[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吴艳;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京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N];中国民族报;2006年

5 邸永君;基督信仰、佛教信仰与中华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4年

6 方立天;佛教伦理与“八荣八耻”[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刘鄂;闹市有禅音[N];湖北日报;2006年

8 濮文起;在理教[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温金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佛教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郭力群、茆雷磊、高风;“塔缘”印证两岸佛缘亲缘[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虹;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方式[D];上海大学;2010年

2 陈艳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为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孙海燕;黄庭坚的佛禅思想与诗学实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民间佛教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尚永琪;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朱贻强;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红芬;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D];兰州大学;2006年

9 施乃瑜;宗教传播与化世的新范式[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宇恒伟;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霞;晋北古村镇佛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王雅慧;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康冬妮;白居易的佛教信仰[D];四川大学;2004年

4 韩坤;峨眉山及普贤道场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刘超;青海省河南县蒙古族藏传佛教信仰现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罗虹;杜光庭及其著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蒋玮;《法苑珠林》中的女性故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普军;长治地区隋唐佛教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9 吴睿;我们这个“朝圣”的时代:对当代城市宗教信仰的人类学思考[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张超;佛教在西夏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07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507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