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行孝道的三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0-06-30 05:25
【摘要】:佛教的孝道理论,从印度到中国,内容繁杂,变化多端,梳理不易。本文试图通过行孝境界的视角,即孝养父母之命、孝养父母之德和孝养父母之心的三种境界,并结合儒家的相关学说互为比较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的安排,既能够看出其层层递进的上升趋势,更能体现佛教孝道的优越性。所谓孝养父母之命,是指以儒家奉事双亲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论述“敬养事亲”、“谨遵教诫”、“忧丧致哀”三个方面的内容来体现,是为第-?种境界。而孝养父母之德,是在前面境界的基础之上,着重以子女自身的“德行”为研究对象,由“止恶”、“行善”和“慈悲”三层意义来统摄相关的孝道理论。同时指出,儒家德行理论对于佛教的借鉴意义。第三种境界是孝养父母之心,重在阐述佛教众生互为父母的思想,从而确立修行即是报恩的理论内涵,以发菩提心、无心修行,乃至“得道解脱”为行孝的最高境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
本文编号:2734919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9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康学伟;;论《孝经》孝道思想的理论构建源于《周易》[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3期
2 陈坚;;儒佛“孝”道观的比较[J];孔子研究;2008年03期
3 朱岚;;论儒佛孝道观的歧异[J];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01期
4 业露华;中国佛教孝道观的发展[J];五台山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夏年;;报恩思想的现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1年
本文编号:2734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3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