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无知论》思想渊源和思想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0-07-05 05:27
【摘要】:僧肇是翻译大家鸠摩罗什的得意弟子,佛教中国化开端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理论见长,接受了印度龙树中观一系的思想,著有《肇论》向人们阐释佛学理论。他纠正了时人对佛学理论的误读,使真正的佛学思想进入人们的视野。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是其著作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篇,阐释了他认同的般若概念。《肇论》中其他文章都是对这一篇的补充。般若是佛学的核心内容,对它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僧肇的般若理论正是多元中的一元,具有研究的价值。他认为般若具有无相无知、非有非无的特性,必然符合中道原则。他还阐明了佛学看待世界的方式,表达了语言不能表述真理的态度。有关《般若无知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希望通过讨论来消除某些学术误解,得到可信的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948
本文编号:2742155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9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复;;僧肇《般若无知论》的美学意蕴[J];中国美学研究;2014年01期
2 刘健;解读《般若无知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王成竹;读《般若无知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阮氏金凤;;《般若无知论》的中观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5 周齐;僧肇《般若无知论》简析[J];齐鲁学刊;1983年06期
6 张兆勇;;走向圣智的清寂——《般若无知论》对“寄言出意”玄言方法的突破[J];长江学术;2013年03期
7 张淼;从“惑智”走向“圣智”之路——僧肇的般若认知方式探微[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蔡方鹿;佛教哲学“知”论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1期
9 周叔迦;;最上云音室媭书记[J];法音;1985年03期
10 刘旭光;《肇论》的现象学阐释[J];宗教学研究;2003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福康;关于“韬光养晦”的出处[N];文汇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璐;《般若无知论》思想渊源和思想理论探析[D];广西大学;2018年
2 朱新林;僧肇思想述评[D];西藏民族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42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4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