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科学引领全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向中,科学所导入的一种分裂的价值观以及其进步与毁灭同具的双刃效应,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宗教与科学间的冲突化解,亦逐渐越被视为一条有效的出路,为学者们所热烈讨论。其中,一向被学者认为对于科学具有智识与道德双重矫治功能的佛学,由于其本具的理性特质以及教理上的完整与圆融性质,更曾被视为可扮演化解科学与宗教冲突的最佳角色。在历史上佛学与科学间的关系,曾经历了冲突、互补、相互含摄、独立、相似、相即等论述,乃至亦有学者主张二者全然不同不应予以相评比之说。然而过去有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往往是在片面议题或表相认知的基础上,含带一种护教或贬责非科学的动机来探究双方的同异差别与高低优劣。于是,为了寻求一种科学与宗教的良性互动,不仅厘清二者关系实质,更发挥其同谋效应,以为现代危机开辟出路、为新世纪建立一种具深刻意涵的世界观,基于此动机与目的,本论文研究将以对话模式全面性地来探讨佛学与现代科学的互动实质。 文中对于佛学与科学对话的研究,分为回顾、对话的向度与总结三部份,回顾是为了深刻了解过去二者互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因素,以求在前人的经验上有所扬弃;对话的向度乃分别从立场,义理与未来三个范畴全面讨论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各个层面;最后以总结一章概括整个研究的结果。 首先,在绪论中,将对于本研究选题做一概略说明,包括何以选择佛学与科学做为对话的双方,以及为何采取对话模式来处理二者的互动,并概略说明研究动机与目的。 在第一部份的回顾中,主要为对于佛学与科学关系其历史演变的梳理,以
【关键词】:佛学 科学 对话 现代物理学 天文学 生命科学 混沌 认知科学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94
【目录】:
- 回顾17-75
- 绪论17-21
- 一、何以是佛学与科学?17-18
- 二、何以是对话?18-19
- 三、研究动机与目的19-21
- 第一章 佛学与科学关系之历史演变21-53
- 第一节 西方21-38
- 一、科学与宗教22-32
- 二、科学与佛学32-38
- 第二节 东方38-51
- 一、日本38-41
- 二、中国41-51
- 第三节 结论51-53
- 第二章 新世纪佛学与科学对话之时代意义与方法53-75
- 第一节 佛学与科学的时代角色53-65
- 一、关于这个时代53-59
- 二、佛学与科学在新时代的定位59-64
- 三、小结64-65
- 第二节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时代意义65-71
- 一、对话的时代需求65-67
- 二、佛学与科学对话的时代意义67-70
- 三、小结70-71
- 第三节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精神与方法71-73
- 一、对话精神71-72
- 二、对话方法72-73
- 第四节 结论73-75
- 对话的向度——目的、精神与方法75-122
- 第三章 从目的与精神谈佛学与科学对话75-91
- 第一节 佛学之目的与精神75-82
- 一、佛学之目的75-78
- 二、佛学之精神78-82
- 第二节 科学之目的与精神82-87
- 一、科学之目的82-85
- 二、科学之精神85-87
- 第三节 结论——关于对话87-91
- 第四章 佛学方法与科学方法91-122
- 第一节 经验方法92-100
- 一、佛学”观察”与科学”观察”92-94
- 二、佛法实践与科学实验94-99
- 三、小结99-100
- 第二节 理性方法100-111
- 一、佛学观想、毗婆舍那与思想实验100-102
- 二、数学方法102-105
- 三、逻辑方法105-111
- 四、小结111
- 第三节 理论——佛学谛理、法印与科学定律111-120
- 一、理论的形成111-113
- 二、理论的特质与作用113-118
- 三、理论的局限118-120
- 四、小结120
- 第四节 结论120-122
- 对话的向度——义理122-221
- 第五章 佛学与现代物理学之对话(一)122-150
- 第一节 概说122-127
- 一、物理学的内涵——物质研究122-125
- 二、佛学对物质世界的探究125-126
- 三、对话的路数126-127
- 第二节 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蓝图127-135
- 一、物质的内部结构——基本粒子127-129
- 二、物质的外部形式——场与实物129-131
- 三、现象的原因——粒子交换131-132
- 四、现象的果相——量子世界132-134
- 五、小结134-135
- 第三节 佛学的物质世界蓝图135-144
- 一、物质的内部结构——极微说与四大种说135-138
- 二、物质的外部形式——十一种色法138-139
- 三、现象的原因——缘起论139-142
- 四、现象的果相——四法界142-143
- 五、小结143-144
- 第四节 对话一——关于蓝图144-150
- 一、物质的内部结构144-145
- 二、物质的外部形式145-146
- 三、现象的原因146-147
- 四、现象的果相147-148
- 五、小结148-150
- 第六章 佛学与现代物理学之对话(二)150-175
- 第五节 对话二——客观与意识150-158
- 一、现代物理学——对“客观”的革命150-153
- 二、佛学——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153-154
- 三、对话154-158
- 第六节 对话三——关于实在158-165
- 一、现代物理学——对“实在”的质疑158-160
- 二、佛学——法空与中道160-163
- 三、对话163-165
- 第七节 对话四——现象的互依性165-172
- 一、现代物理学——EPR与傅科摆(Foucault's Pendulum)165-168
- 二、佛学——法界无尽缘起168-171
- 三、对话171-172
- 第八节 结论172-175
- 第七章 佛学与现代天文学之对话175-197
- 第一节 概说175-181
- 一、天文学的内涵——宇宙研究175-177
- 二、佛学对宇宙世界的探究177-179
- 三、对话的路数179-181
- 第二节 对话一——宇宙为何是这个样子181-187
- 一、天文学的解释——人择原理181-184
- 二、佛学的解释——业感184-186
- 三、对话——以人为核心186-187
- 第三节 对话二——无常性187-190
- 一、天文学——天体成坏187-188
- 二、佛学——世界成住坏空188-189
- 三、对话——诸行无常189-190
- 第四节 对话三——时间箭头190-194
- 一、科学——演化决定时间190-192
- 二、佛学——心念生灭相续决定时间192-193
- 三、对话——时间的方向与意涵193-194
- 第五节 结论194-197
- 第八章 佛学与生命科学之对话197-221
- 第一节 概说197-202
- 一、生命科学的内涵——生命研究197-200
- 二、佛学对生命的探究200-202
- 三、对话的路数202
- 第二节 对话一——生命的始末202-207
- 一、生命科学——生命终始于细胞分化202-204
- 二、佛学——生命始于识心终于报尽204-205
- 三、对话——生命始末的完整解释205-207
- 第三节 对话二——创造生命(基因?业力?)207-219
- 一、生命科学——基因密码所掌控的生命207-211
- 二、佛学——佛性所呈显的生命211-213
- 三、对话——创造生命的真相213-219
- 第四节 结论219-221
- 对话的向度——未来221-250
- 第九章 从科学发展趋势谈佛学与科学对话之展望221-250
- 第一节 自然科学从物质研究向精神层面的整合倾向221-243
- 一、混沌学非线性研究的兴起221-229
- 二、认知科学心智研究的兴起229-243
- 三、小结243
- 第二节 科学伦理的强调243-248
- 一、科学伦理243-245
- 二、佛学对科学伦理的启发245-247
- 三、小结247-248
- 第三节 结论:佛学与科学对话之展望248-250
- 总结250-257
- 第十章 总结250-257
- 第一节 佛学与科学对话的实质250-255
- 一、向度一——目的、精神与方法250-251
- 二、向度二——义理251-254
- 三、向度三——未来254-255
- 第二节 佛学与科学对话中的意义及启发255-257
- 主要参考文献257-264
-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264-265
- 声明265-266
- 后记266-267
- 四川大学傅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2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2 邹林珊;;以佛教法相解析孟子心性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金小方;试论佛教的生命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胡昂;科学和宗教关系辨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李昌舒;;自然与自由——论慧能之自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郑小风;;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杨大春;论日本佛教的清国开教与中国社会的抵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张勇;;诗情与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郭淑新;;慧远的“因果报应”论新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鲍彬;;科技英语词汇中的类比现象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学愚;;佛学模式转换:“无我”与“如来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志刚;;共建和谐世界的“中国经验”——中国前辈学者探索成果评述[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宋晓光;;R&D活动中的科技风险[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杨雄胜;张国法;刘旭;于成永;酆尘颖;;中国会计研究规范及其成效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6 许家林;蔡传里;;论我国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程倩春;;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新[A];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哲学发展与文化建设”论文集[C];2012年
8 程倩春;;以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推动文化创新[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9 彭清波;;通过物理学史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唐玉斌;自我与他人心灵的逻辑哲学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振华;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徐俊;信仰播撒与权力博弈[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10 郭靓靓;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婕;青岛市宗教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及环境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亲观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刘王璐;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訾翠霞;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宁宁;马克思哲学语境下的科学划界[D];江南大学;2010年
7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光卫;论《西游记》的八十一难[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江;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