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数字媒体在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8:18

  本文关键词:数字媒体在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藏传佛教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宗教艺术,它具有宣传宗教的功能性,即“以营造神秘动人的佛国世界,来使人们在直观的感知中迅速进入精神坂依的状态”。在其演进过程中,藏传佛教艺术一直在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其传播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在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其深层规律,预示其沉浸式传播趋势,以求其应用可以帮助藏传佛教艺术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首先探讨了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数字媒体技术支持,主要研究了其技术需求、数字化传播方式以及数字化传播技术手段。然后通过对比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传播特征,得出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即交互性、无限性、人本性和融合性。其特征对藏传佛教艺术的传播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以及受众都产生了不同影响。在对目前现有技术与传播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藏传佛教艺术的沉浸式传播需求,可以预示其未来传播趋势为数字化沉浸式传播,即通过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受众的感官与行为系统都得在沉浸于某种虚拟环境的情况下接受传播。在最后,通过比较数字媒体在传播中应用的效果与争议,分析其应用意义。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传播 藏传佛教艺术 沉浸式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J1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第一章 绪论7-10
  • 1.1 研究背景7
  • 1.2 相关概念7-10
  • 1.2.1 藏传佛教艺术7-8
  • 1.2.2 藏传佛教艺术的审美特征8-9
  • 1.2.3 数字媒体9
  • 1.2.4 艺术传播要素9-10
  • 第二章 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数字媒体技术需求10-17
  • 2.1 藏传佛教艺术在当代传播中的技术需求10-12
  • 2.1.1 藏传佛教艺术传播诉求10
  • 2.1.2 传统艺术品数字化保护与发扬的需求10-11
  • 2.1.3 新艺术形式诞生与传播的需求11-12
  • 2.2 藏传佛教艺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12-14
  • 2.2.1 艺术网站12
  • 2.2.2 电子媒体内容数字化传播12-13
  • 2.2.3 艺术自媒体交流平台13
  • 2.2.4 虚拟展示13
  • 2.2.5 移动应用软件13-14
  • 2.3 藏传佛教艺术数字化传播技术手段研究14-17
  • 2.3.1 原子艺术品数字录入与存储14-15
  • 2.3.2 数字编辑技术15
  • 2.3.3 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15-17
  • 第三章 藏传佛教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特征17-23
  • 3.1 数字媒体的传播特征相较传统媒体的优势17-21
  • 3.1.1 传统媒体下藏传佛教艺术的传播特征17-18
  • 3.1.2 数字媒体下藏传佛教艺术传播新特征18-21
  • 3.1.3 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21
  • 3.2 数字媒体传播特征对传播各要素的影响21-23
  • 3.2.1 传播主体21-22
  • 3.2.2 传播客体22
  • 3.2.3 受众22-23
  • 第四章 藏传佛教艺术数字化传播中的沉浸式趋势23-33
  • 4.1 藏传佛教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23-24
  • 4.2 藏传佛教艺术沉浸式传播的数字化需求24-25
  • 4.2.1 沉浸式传播24
  • 4.2.2 藏传佛教艺术的沉浸式传播诉求24-25
  • 4.2.3 数字化沉浸式传播的优势25
  • 4.3 藏传佛教艺术数字化沉浸式传播的形成25-30
  • 4.3.1 本能层沉浸及数字化体现25-28
  • 4.3.2 行为层及数字化体现28-29
  • 4.3.3 反思层及数字化体现29-30
  • 4.4 虚拟现实技术在藏传佛教艺术沉浸式传播中的应用30-32
  • 4.4.1 虚拟现实技术适用于沉浸式传播30-31
  • 4.4.2 虚拟现实系统分类及应用可行性31-32
  • 4.5 虚拟现实技术在沉浸式传播中的效果与展望32-33
  • 4.5.1 受众心理32
  • 4.5.2 不足与展望32-33
  • 第五章 数字媒体在藏传佛教艺术传播中的应用效果33-35
  • 5.1 数字媒体在应用中的效果33-34
  • 5.3 数字媒体在应用中的争议34-35
  • 致谢35-36
  • 参考文献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志武;陶水平;;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美学学科研究的新探索——读曾繁仁主编的《文艺美学教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后亮;;怪诞也是一种美吗?——西方怪诞美学研究评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妍妍;;新世纪文艺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方丛刊;2010年02期

4 彭志军;;感知真实——当代语境中动画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12年08期

5 陈思羽;;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J];电影评介;2010年07期

6 王汝虎;;戴震“以情}\情”观的文艺美学价值[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7 姜涛;;中西方以“和为美”审美理想的同归殊途[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魏国彬;;德昂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9 吕舜玲;;浅析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戏曲的传播[J];东南传播;2014年05期

10 易欣;;艺术再现教学法在媒介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欣;;艺术再现教学法刍议——基于媒介经济学的教学实践[A];2013福建省传播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4 魏国彬;德昂族艺术的文化阐释[D];云南大学;2012年

5 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吉雅嘎台;《一层楼》《泣红亭》审美形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7 黄韬;怪诞意识的自觉与实践[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红;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乔姝函;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极简主义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许佳星;《简·爱》的接受美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莉敏;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苏文宝;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审美的沉沦与超越[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张咏谊;论《红楼梦》中的审美文化思想[D];山东大学;2007年

7 唐君红;巴金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地域特色[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樊朝臣;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山东大学;2008年

9 尚宪鹏;新世纪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赵

本文编号:277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7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f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