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
发布时间:2017-03-31 00:17
本文关键词: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批判科学主义的潮流。这些反科学主义者实际上以他们抽象设定的所谓科学主义指称几乎所有的那些重视和倡导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观点,并以一种完全否定的立场和态度批判这些观点,尤其批判对中国社会在近代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的五四科学思潮。虽然目前已有学者敏锐注意到这一学术动向并为纠正和反驳这种批判做了积极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基本上是防卫性和辩护性的因此,他们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某种局限性。 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反科学主义本身,追踪它的思想源流,探讨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明确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分析它的学术旨趣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反科学主义者的批判作出更准确的分析,才能更客观的对五四科学思潮进行再评价。因此,研究反科学主义本身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是上述设想下的一个初步工作,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分析西方反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探讨它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其基本结论是:“科学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中性词,正是反科学主义的出现,使它作为被批判的对象而成为一个贬义词。一因此,反科学主义的内涵应当从所设定的科学主义这一概念中去把握。反科学主义与西方科技政策的危机只具有表面的同时代性,它本质上渊源于历史上、尤其是一战以后否定科学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统倾向,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政治危机,后现代主义是这些危机的更全面的反映。因此,反科学主义主要地不在于它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那否定科学价值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分析中国当代的反科学主义产生的背景。其基本结论是: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的思想资源来自西方,尤其来自于海外新儒家,这些新儒家从学术上看与中国近代的玄学派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当代中国所存在的各种全球性 —— 问题、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和人文学者的某种失落感等为这种思想资源的引进 提供了契机。比之西方,中国的反科学主义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某种盲目性,因 而表现出某些明显不同的学术旨趣。 第三部分,分析中国的反科学主义者对五四科学思潮的批判。其基本结论 是:对五四科学思潮的任何评价必须以历史评价为基础,历史评价应以历史进 步性为核心判据。因此,中国的反科学主义对五四科学思潮的批判具有下述几; 个方面的不恰当性:(1)否定性立场的非历史性,(2)用抽象的“反科学主义” 概念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具有历史的不合理性,,(3)论证方式缺乏逻辑一致性, (4)解构的分析方法不具有历史建构性。 第四部分,结语,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的实质。基本结论是:(1)思想基础 的非本土性,门)方法、态度的非历史性,()目的、旨趣的非建设性。
【关键词】:科学主义 反科学主义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 五四科学思潮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917
【目录】:
- 内容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前言8-9
- 一、 反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兴起的社会背景9-19
- (一) 反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9-14
- (二) 反科学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14-17
- (三) 反科学主义者的理论主张、思想态度17-19
- 二、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的兴起19-25
- (一)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的理论根源20-22
- (二)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兴起的现实背景22-25
- 三、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者对五四科学思潮批判的失误25-34
- (一) 否定性的立场、态度25-28
- (二) 不恰当地使用抽象概念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28-30
- (三) 无限夸大和非逻辑的论证方式30-32
- (四) 解构的分析方法32-34
- 四、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的实质34-38
- (一) 思想基础的非本土性34-35
- (二) 方法、态度的非历史性35-36
- (三) 目的、趋向的非建设性36-38
- 注释38-41
- 参考文献41-4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评中国的反科学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7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