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佛教人物玉器的时代特征及文化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4:54
【摘要】:佛教人物玉器作为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玉文化的产物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便与中国本土儒道两教产生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化进程,因此佛教人物玉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造形特征,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和对博物馆文物的考察,对佛教人物玉器的造型特征、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以及在玉文化基础之上的儒、释、道三教之间的演变关系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首先将佛教人物玉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鼎盛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世俗化发展阶段。在迅速发展阶段,佛教人物玉器主要表现为由带有印度、希腊风格的犍陀罗式造像特征向带有中国风格的秀骨清像式风格特征的演变,这个时期的佛教人物玉雕雕琢工艺风格质朴;佛教经过在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于隋唐时期迎来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艺术也因此得到繁荣,从出土的玉器品类来看,此时期出土的玉器大多为佛教题材的玉器,佛教人物玉器受到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呈现丰满华丽、气势恢宏的造像特征,雕刻工艺高超,造型精美绝伦,人物形象生动。儒、释、道三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动下逐渐走向融汇,呈现三教鼎足的局面,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局面基本形成,形成了一个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文化格局,佛教的宗教性弱化,呈现出民族化、世俗化的特点,佛教人物玉器的造型、服饰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极为相似,具有极强的民俗气息;明清时期佛教人物玉器的趣味性增加、自由性增加,雕刻工艺集历代工艺之大成,呈现精致美、装饰美的特点,明清时期佛教世俗化进程基本已经完成,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佛教人物玉器的研究,探讨社会环境的形态与佛教人物玉器艺术特征转变间的关系,挖掘佛教人物玉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使得其文化内涵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并为当代玉器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佛教人物玉器艺术的发展为当代首饰设计提供了众多的参考价值,其美学意义为当代首饰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观念。结合本文对佛教人物造型的研究,运用佛教手印的形制及宗教内涵,通过借助当代设计语言设计了作品《自然而然》套链。以佛教人物玉器追求以形写神的思维方法为指导,设计了作品《悦心》。通过上述两套作品表达本文对佛教人物玉器造型及艺术特征的继承与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948;TS933
【图文】:

释迦牟尼,汉白玉


图 2-1 北魏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佛、图 2-2 北魏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佛(图片来源:均由孟娜拍摄于河北省博物馆)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北齐时期的造像有了新的变化,不再是 “清像”的风格,佛像变得丰满圆润,面相起伏小,面短而宽(图 2-4),肉磨光式、波纹式和螺型式,且由高变得平缓。面容和蔼慈善,肩胛宽肥,肌壮。背光逐渐减少,题材上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单体圆雕像数量增加型风格简练典雅,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生活气息。

释迦牟尼,汉白玉,博物馆,河北省


图 2-1 北魏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佛、图 2-2 北魏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佛(图片来源:均由孟娜拍摄于河北省博物馆)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北齐时期的造像有了新的变化,不再是 “清像”的风格,佛像变得丰满圆润,面相起伏小,面短而宽(图 2-4),肉磨光式、波纹式和螺型式,且由高变得平缓。面容和蔼慈善,肩胛宽肥,肌壮。背光逐渐减少,题材上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单体圆雕像数量增加型风格简练典雅,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生活气息。

汉白玉,立像,释迦牟尼


图 2-1 北魏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佛、图 2-2 北魏 汉白玉释迦牟尼坐佛(图片来源:均由孟娜拍摄于河北省博物馆)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深化,北齐时期的造像有了新的变化,不再是 像”的风格,佛像变得丰满圆润,面相起伏小,面短而宽(图 2-4),光式、波纹式和螺型式,且由高变得平缓。面容和蔼慈善,肩胛宽肥,。背光逐渐减少,题材上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单体圆雕像数量增风格简练典雅,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厚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秋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体 胡人骑羊青瓷插座[J];大众考古;2015年12期

2 刘喜锋;苏丹丹;林雨亭;;中国历代玉雕技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02期

3 于婷婷;蒋晓春;;送子观音信仰的起源和初步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张仲娟;高永旺;;简论儒佛道三教关系的演变及发展规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周贵;;中国玉文化的内涵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肖屏;;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达娃格桑;;略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佛教文化;2006年05期

8 李正晓;;中国内地汉晋时期佛教图像考析[J];考古学报;2005年04期

9 贝逸文;普陀山送子观音与儒家孝德思想的对话[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范学静;宋代玉雕童子面面观[J];收藏家;200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靖;佛陀造像中国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

2 于佳彬;中晚唐五代禅思想与社会变革[D];西北大学;2017年

3 郭继锋;论中国古代雕塑对中国现当代雕塑教育的影响[D];西安美术学院;2017年

4 谢山;唐代佛教兴衰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5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孔富安;中国古代制玉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10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欣;浅析玉作艺术中的人物创作规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

2 杨晓慧;东魏北齐单体菩萨头冠初步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8年

3 朱素英;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4 杜阳光;送子观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

5 牛申恩;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服饰初探[D];北京服装学院;2017年

6 高雨晴;唐代关中地区汉白玉佛教石雕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焦旭爱;唐代佛教与战争[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鑫;青州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

9 王林丹;河北曲阳汉白玉石雕的历史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庞怡;辽代玉器分类及材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4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04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