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历史与建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6:22
【摘要】:普陀宗乘之庙作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240多年的历史中,寺庙在建筑形制、布局、整体风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第一章对清代营建普陀宗乘之庙工程全案、历代维修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寺庙始建时的原状做出探究,藉以全面展现寺庙240多年的沧桑历史。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皇家敕建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在总体布局及单体建筑上具有“藏式建筑风格为主导,汉式建筑风格为辅”的建筑风格。本文第二、三章从构建寺庙的各要素入手,对寺庙择址、空间布局、特色建筑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面展现普陀宗乘之庙以“藏式建筑风格为主导,汉式建筑风格为辅”的建筑风格。普陀宗乘之庙,为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是我国传统建筑营建技术和思想发展至顶峰的杰作之一。本文第四章对普陀宗乘之庙和仿建原型—西藏布达拉宫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功用性质、择址、空间布局、单体建筑、建筑材料、工程做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来展现普陀宗乘之庙在“仿建”关系中的建筑成就;另外在此基础上,对普陀宗乘之庙和同时期的西方建筑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建筑形式、功能、技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普陀宗乘之庙的“仿建”营造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只是对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和思想的成功糅合,并未在建筑技术和思想方面有所突破性的发展,从营造技术和思想的发展来看,它是我国封建传统建筑走向顶峰时的一个‘绝唱’”的结论。2013年启动的普陀宗乘之庙保护修缮工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第五章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普陀宗乘之庙保护修缮工程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阐述自己对我国现阶段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体制的几点思考,以此为寺庙未来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52;B947
【图文】:

避暑山庄,热河,总图,来源


13图 2 避暑山庄总图(来源:《钦定热河志》)的“三十六景”,其与康熙时期的“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南邻承德市区,地形平坦,占地约 10.2 万平方米,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主要由正宫、松鹤斋、东宫三组建筑群组成。正宫为宫殿区中路建筑群,正对山庄丽正门,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群。正宫包括 9 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以十九间照房为界,南为“前朝”部分,主殿“澹泊敬诚”殿,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北为“后寝部分,主殿为“烟波致爽”殿,清帝平常均在此居住,“烟波致爽”殿与其两侧的书屋及围房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松鹤斋,为正宫东面并与之平行的一组建筑群,建筑布局与正宫相似,宽度和长度均为正宫的三分之二,规模相对较小,乾隆十四年(1749)修建

避暑山庄,寺庙,承德,全景图


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庙、殊像寺、罗汉堂、广安寺等八座庙宇,共计十二座(图 3)。据《热河园庭现行则例》载:“普佑寺一庙系附入普宁寺……罗汉堂、广安寺、普乐寺:此三庙向未安设喇嘛。”①其余八座寺庙为直属理藩院的庙宇,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将这八座寺庙称为“外八庙”。现沿用此称,泛指避暑山庄周围的十二座庙宇。“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热河,来源,院落


第一进院落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两侧为钟楼、鼓楼;第二进院落正中为大殿“慈云普荫”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第三进院落正中为“宝相长新”殿,两侧分别为东西配殿及耳房,东北、西北以转角房与“宝相长新”殿相连;第四进院落的主要建筑为僧房。东、西跨院主要建筑为僧人和看管寺庙人员所住的众多建筑。溥善寺,建筑形制、布局基本与溥仁寺相同,但建筑现已全部塌毁不存。

本文编号:2804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04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c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