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劳动伦理观及其影响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劳动伦理观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是人类重要的实践形式,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劳动不单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更凝结着人类情感、需求,充满着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在人类文明史上,劳动伦理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旧约》比较系统地以神学教义的方式阐释了劳动伦理。《旧约》记载了劳动早在创世之初就已经存在,神在造人的时候,就给人安排了劳动,并明确了劳动的责任感、工资的合理性等问题;《新约》中明确规定了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劳动是人的天职责等;新教的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分别阐述了上帝赋予了劳动的天职、财富观和服从神意的劳动分工观等。基督教劳动伦理观念充分体现在其基本的神学教义中,本文从研究基督教的教义梳理分析入手,并从中提炼和总结基督教中的劳动伦理思想,阐述了基督教中劳动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基本的理念表述,并对基督教的劳动伦理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现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作出论述。
【关键词】:基督教 劳动 天职 劳动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7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一、选题的意义7-9
- 二、研究综述9-12
- 第一章 基督教劳动伦理观念的思想来源12-26
- 第一节 《圣经》中的劳动伦理教义12-16
- 一、《旧约》中劳动的教义12-15
- 二、《新约》中劳动的教义15-16
- 第二节 新教劳动伦理思想教义16-26
- 一、路德宗劳动伦理思想17-19
- 二、加尔文宗劳动伦理思想19-26
- 第二章 基督教劳动伦理观的基本理念26-35
- 第一节 工作是人必须尽的义务和责任26-28
- 一、工作责任感的宗教教义26-27
- 二、工作责任感的普遍性27-28
- 第二节 体力劳动、诚实劳动的提倡28-30
- 一、体力劳动、诚实劳动的思想来源28-29
- 二、体力劳动、诚实劳动思想的扩充29-30
- 第三节 劳逸结合的休息权利和制度30-32
- 一、休息制度的宗教因素30-31
- 二、工业社会派生的休息制度31-32
- 第四节 劳动获得身心满足32-35
- 一、工作使人获得满足感32-33
- 二、工作使人获得成就感33-35
- 第三章 基督教伦理观与现代西方职业道德确立35-46
- 第一节 劳动是人的天职35-40
- 一、天职观的含义35-37
- 二、韦伯“天职”思想的来源37
- 三、“天职”思想的扩展37-40
- 第二节 职业幸福论40-42
- 第三节 工作快乐论42-43
- 第四节 对职业的献身精神43-46
- 一、基督教义对职业献身精神的赞颂43-44
- 二、职业献身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44-46
- 第四章 基督教劳动伦理的评价46-56
- 第一节 劳动伦理价值的确立46-47
- 第二节 西方文化精神的体现47-51
- 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革47-48
- 二、推动了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48-50
- 三、培育了现代职业伦理精神50-51
- 第三节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51-53
- 一、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51-52
- 二、有助于人们树立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52-53
- 第四节 基督教劳动伦理的局限性53-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托;李贵森;;谈东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云龙;;维京神话叙事特质的历史学解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3 王婧;;爱尔兰民族的基督教化及其特征分析[J];民族论坛;2011年16期
4 倪正春;;德国农民战争条款与时代特点的悖论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陈永生;;古埃及文字的基本形制与构造原理[J];中国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6 聂建松;;宗教文学的传播与欧洲民族的基督教化——以《圣马丁的生平》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16期
7 吕烨;;中西方乡村地区基督教本土化的特点比较[J];民族论坛;2011年1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志强;;论拜占廷文化的独特性[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绍猛;兴衰中的意大利宗教[N];学习时报;2011年
2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系主任、复旦大学利徐学社主任、教授 李天纲;宗教慈善:历史、现实和可能[N];文汇报;2011年
3 霜林;旅馆业的广告[N];中国工商报;2002年
4 季卫东;罗马寻踪:公共空间里的象征性互动[N];法制日报;2008年
5 云文;大洋洲居民的语言与宗教[N];中国民族报;2003年
6 王玮;用什么引领中国文化的未来[N];光明日报;2003年
7 陈江 尤莼洁;让“孝”坦然上讲台[N];解放日报;2004年
8 耿十翼;西方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N];光明日报;2006年
9 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N];南方周末;2011年
10 段琦;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宋晓梅;中世纪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社会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武鹏;奠基与转型时代[D];南开大学;2009年
4 惠一鸣;论欧洲秩序体系及其轴心[D];南京大学;2011年
5 顾蓓;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斌;天国的救赎与尘世的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倩;大卫·杰弗里的圣经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晶;“中心”里的基督教[D];山东大学;2010年
2 许锦光;基督教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的传播及影响(596-750)[D];南京大学;2011年
3 孙凤;信徒与非信徒的相遇:乡村基督教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冯映宇;从德国思想史的嬗变看默克尔政府的“价值观外交”[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瑞钟;罗马不列颠人宗教生活初探[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李钥;《尼伯龙根之歌》中的不安全心理[D];湘潭大学;2008年
7 杨照蓬;基督教女报与中国女性形象的建构(1912-1941)[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蓝奕;近代汕头教会学校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9 马爱华;内战前后美国南方黑人基督教信仰及其变化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徐艳燕;论教会对基辅罗斯习惯法的改造[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督教劳动伦理观及其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