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零散隋唐佛教龛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4 13:15
川东北地区的佛教龛窟,其凿刻时代自南北朝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但以隋唐之时所凿龛窟及造像最为集中和精彩。也可以这样说,以广元、巴中为中心的川北地区,实际上集中了从南北朝晚期直至盛唐之时最为精美的一批佛教造像。这一造像“传统”,不但在川北地区得以延续,还扩展到了今达州、广安和南充等三市之地域,在盛唐以后直至晚唐五代的很长历史时期中,先后涌现出大量小规模的佛教龛窟及造像,从而形成了川东北地区贯穿于整个隋唐时期的开龛造像风潮。在川东北地区的隋唐佛教龛窟中,各龛窟的规模大小是有很大差异的,各龛窟的“地位”高低也是极其悬殊的。就整个川东北地区而言,在绝大多数时候,无论是在专家学者眼中还是在普通游客的知识视域之中,广元皇泽寺、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及巴中南龛摩崖造像,毫无疑问是知名度最高的。此外,广元观音岩(也叫五佛岩)摩崖造像,通江千佛崖摩崖造像,以及巴中北龛、西龛、东龛及水宁寺等处的摩崖造像,也因规模较大、成片分布而较早、较多进入研究者的考察范围,并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和出版。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将这类龛窟称作“中心龛窟”,这既是基于其在从古至今的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更是着眼于其在历史流变中对周围龛窟凿刻的强烈“辐射”作用。大体上而言,中心龛窟往往是成片分布的规模较大的龛窟群,或若干个在位置上紧邻的龛窟“小群”共同组成的一个“大群”。且龛窟之间往往还多有相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性,恰恰就是中心龛窟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的一种展现(1)。它们多已进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多份有关的调查报告以及较多的研究成果已经公布。与之相对的,本文称之为零散龛窟。其主要特征在于,龛窟规模都很小,但总的数量则较多,在川东北地区的乡野山间零散分布,真正构成了一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佛教走廊”。但有关这些龛窟的报道或资料,或者仅为最初步之调查,或者还根本未被测量以及编号。其研究成果基本为零,很多基本问题都尚未解决,故而本文写作中的很多资料是第一次公布,很多排年、考辨工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本文着重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第一,在前期所进行的长达几年的大量实地踏勘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已刊发的川东北部分零散隋唐佛教龛窟的调查简报,基本摸清川东北地区隋唐零散佛教龛窟的家底。首先简要介绍其基本现状,然后从造像题记、造像细部比较等方面出发,确定龛窟的准确凿刻时间(或大致的凿刻年代),并就各处龛窟富于特色的龛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布局及题记内容等问题展开考辨,最终尝试解决以下若干问题:零散龛窟在形制、题材等方面的来源,零散龛窟如何与其所处的地域社会互动,零散龛窟如何反映供养群体的信仰世界,零散龛窟如何对后续凿刻的龛窟施加影响等等。第二,在确定零散佛教龛窟诸要素的基础上,将零散龛窟与中心龛窟置于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分辨同异,总结特征,抓住根本,确定性质。既明确中心龛窟与零散龛窟始终“各行其道”,亦看出中心龛窟与零散龛窟相互交汇——这两种存在状态的并行不悖,才共同构成真正的隋唐川东北佛教龛窟凿刻图景,以及这一区域佛教信众的信仰图景。第三,针对川东北地区零散隋唐佛教龛窟中的突出问题,如对人形化“天龙八部”造像题材的特别钟爱,如小型、微型龛窟中大量存在“二(像)佛并立”造像布局的特殊现象,本文结合大量造像实例进行了专题研讨。第四,对川东北地区零散隋唐佛教龛窟中若干富于整体性、完整性的造像龛窟群,如达州浪洋寺摩崖造像、广元金印山摩崖造像,本文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既展现其前后相续的发展进程,还溯源探流以揭示其来龙去脉,更着意挖掘其内部蕴藏的信仰主题。同时,对具有争议性的一些话题,如广安冲相寺是否为“定光佛道场”,也进行了专题考辨。第五,受川东北地区隋唐佛教龛窟中大量密教题材造像(在广元观音岩、千佛崖等处尤多)的影响,本文推而广之,延伸探索,对四川(尤其是西蜀)密教与两宋画论的关系,亦专文予以探究。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79.3;B949
【部分图文】:
元地区零散隋唐佛教龛窟调查、断坪摩崖造像②摩崖造像,位于剑阁县南部广坪乡之石老比较破碎,造像凿刻在山崖中部一块相对平且地面极其陡峭,导致普通信众很难到达造后就再无续凿的重要原因。层小型龛,圆拱形龛顶。高约 60 厘米,宽度不够,导致龛内空间严重不足,两力士造像组合为浮雕一老君两真人(男女各一),眼睁细缝,呈微笑状。身着高腰裙和对襟垭隋朝道教造像之特点类似。左胁侍为女真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川东北零散隋唐佛教龛窟调查、断代与考辨石老坪造像龛内及周围岩壁上均无任何遗存文字,故无法直接确定龛像凿刻年代。但石老坪向南约 20 公里,即达绵阳盐亭县境。位于盐亭县黑坪镇龙桥村的龙门垭摩崖造像,在石老坪正南方约 50 公里处,为近年新发现的佛道造像龛窟,保存比较完好。造像现尚存 24 龛,凿刻在长约 7 米、立面高约 4 米的石壁之上,总面积大致在 30 平方米左右。石壁上层存有佛龛 4 个,附有 1 则篇幅较长的题记,题记中尚可见“□业十一年”“于此龙门山发心敬造”“天尊一龛,弥勒佛一龛,(老)君一龛,观世音菩萨一龛”等字样,凿刻的出资者为“□儿元祥、三儿元□”等。在隋唐两朝中,帝王年号中有“业”字的,唯有隋炀帝之“大业”年号,故龙门垭造像始凿于隋,当属确凿无疑①。从石老坪造像与龙门垭造像较近的地理位置、两处造像具有极相似的艺术特征等因素,可推知石老坪造像与龙门垭造像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当亦在隋大业年间凿刻。
图 3 碗泉乡老君庙造像题记 15 龛,巨石南面岩壁有 2 龛,北面岩壁 13 龛,仅 2 号龛为中型龛,另有 9 号龛之龛形稍异,南面岩壁的两龛①为外龛极浅的双层小龛,内阁县环梁子摩崖造像、绵阳魏城圣水寺摩崖找到相似性极高的例子。更多,较南壁造像凿刻更早。其中部分龛像可天尊”字样,所以此处造像的内容题材与其所讲这就是一个道教造像群。同时这也说明,可能比较久远。老君、天尊并坐像,胁侍着云头履,第 15 号龛中凿刻天尊像
本文编号:2818213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79.3;B949
【部分图文】:
元地区零散隋唐佛教龛窟调查、断坪摩崖造像②摩崖造像,位于剑阁县南部广坪乡之石老比较破碎,造像凿刻在山崖中部一块相对平且地面极其陡峭,导致普通信众很难到达造后就再无续凿的重要原因。层小型龛,圆拱形龛顶。高约 60 厘米,宽度不够,导致龛内空间严重不足,两力士造像组合为浮雕一老君两真人(男女各一),眼睁细缝,呈微笑状。身着高腰裙和对襟垭隋朝道教造像之特点类似。左胁侍为女真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川东北零散隋唐佛教龛窟调查、断代与考辨石老坪造像龛内及周围岩壁上均无任何遗存文字,故无法直接确定龛像凿刻年代。但石老坪向南约 20 公里,即达绵阳盐亭县境。位于盐亭县黑坪镇龙桥村的龙门垭摩崖造像,在石老坪正南方约 50 公里处,为近年新发现的佛道造像龛窟,保存比较完好。造像现尚存 24 龛,凿刻在长约 7 米、立面高约 4 米的石壁之上,总面积大致在 30 平方米左右。石壁上层存有佛龛 4 个,附有 1 则篇幅较长的题记,题记中尚可见“□业十一年”“于此龙门山发心敬造”“天尊一龛,弥勒佛一龛,(老)君一龛,观世音菩萨一龛”等字样,凿刻的出资者为“□儿元祥、三儿元□”等。在隋唐两朝中,帝王年号中有“业”字的,唯有隋炀帝之“大业”年号,故龙门垭造像始凿于隋,当属确凿无疑①。从石老坪造像与龙门垭造像较近的地理位置、两处造像具有极相似的艺术特征等因素,可推知石老坪造像与龙门垭造像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当亦在隋大业年间凿刻。
图 3 碗泉乡老君庙造像题记 15 龛,巨石南面岩壁有 2 龛,北面岩壁 13 龛,仅 2 号龛为中型龛,另有 9 号龛之龛形稍异,南面岩壁的两龛①为外龛极浅的双层小龛,内阁县环梁子摩崖造像、绵阳魏城圣水寺摩崖找到相似性极高的例子。更多,较南壁造像凿刻更早。其中部分龛像可天尊”字样,所以此处造像的内容题材与其所讲这就是一个道教造像群。同时这也说明,可能比较久远。老君、天尊并坐像,胁侍着云头履,第 15 号龛中凿刻天尊像
本文编号:2818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1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