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道德“神圣性”的价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宗教道德“神圣性”的价值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因为人的二重化存在,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人类从产生之初就需要道德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意识到道德是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统一的需要,道德成为了人类直接的精神需要。 道德和价值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其一,就“实然”和“应然”的关系来说,价值和道德都是以“应然”的形式来表现自身的。其二,任何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背后都要有一个价值观念来说明其合理性。其三,道德对人来说是一种目的性价值,它具有“自成目的性”,它本身就是自身合理性的证明。 “神圣性”是宗教道德的特点之一。最早与“神圣”概念联系的是宗教禁忌。在最初的人类社会,宗教禁忌是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它以否定性的形式表达着人类的行为规范。 宗教道德的“神圣性”特点,可以从宗教道德“神圣性”的来源、宗教道德的发生机制和宗教道德践行的保证来进行分析。宗教道德“神圣性”的来源:宗教宣扬道德是神——世界的终极价值赐予人的,因而宗教道德规范本身就拥有不容置疑的神圣性。为了保证宗教终极价值的绝对性,宗教特别强调信仰的至高无上,用信仰来排除理性对终极价值的怀疑。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盲目信仰,因而宗教道德具有一定的独断性和排他性。宗教道德的发生机制:对于道德的践行,主要从人实践道德行为的心理机
【关键词】:宗教道德 神圣性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综述8-14
- 1. 道德与价值的内在联系14-16
- 1.1 道德是人类需要的产物14-15
- 1.2 道德与价值15-16
- 2. 宗教道德“神圣性”的价值分析16-26
- 2.1 宗教道德的“神圣性”16-18
- 2.1.1 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16-17
- 2.1.2 宗教禁忌17-18
- 2.2 对宗教道德“神圣性”来源的分析18-21
- 2.2.1 本体论意义上的终极价值18-19
- 2.2.2 宗教道德与终极价值19-20
- 2.2.3 终极价值的客观作用20-21
- 2.3 宗教道德发生机制的价值分析21-24
- 2.3.1 信仰21-22
- 2.3.2 宗教情感22-23
- 2.3.3 宗教道德的践行23-24
- 2.4 宗教道德践行的价值保证24-26
- 2.4.1 善恶报应的原则24-25
- 2.4.2 人对幸福的追求25
- 2.4.3 善恶报应原则的客观效果25-26
- 3. 宗教的道德价值对社会的影响26-29
- 3.1 宗教道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6-27
- 3.2 宗教道德对世俗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27-29
- 注释29
- 参考文献29-31
- 致谢31-32
- 独创性声明32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娜;;生命的神圣价值——德沃金的生命伦理学思想解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06期
2 王倩;;神圣的图像——神话图像结构性意义阐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武君蔚;;《论语》中的“器”、“礼器”和“不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齐江;;冀东地区还愿仪式中的影戏展演[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黄专;;艺术是一种工作[J];画刊;2011年08期
6 袁志鸿;;北宋道士与王朝的互动[J];竞争力;2009年11期
7 张丽丽;;外建圣堂内建圣殿[J];天风;2011年07期
8 周庆;;敬惜字纸:略谈清代惜字思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9 林滨;;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J];哲学动态;2011年05期
10 邓小军;;杜甫曲江七律组诗的悲剧意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伟虹;;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张凤麟;;神仙道教的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4 张挺平;;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与道德——略论道德宗教化与宗教道德化[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5 王纪潮;;毒品与神圣[A];全国第二届毒理学史与突发中毒事件处置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蒲若茜;;哥特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以《修道士》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潘永行;;试论水族原始宗教的伦理根源[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9 郑晓江;;杨慈湖之“礼”论研究[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曾晓平;;康德的“成圣”命令(提纲)[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列金花;宗教道德的现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梁禾(学人);知识起源:在奥秘与神圣性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高剑艾;维护法的神圣性[N];山西日报;2011年
4 马章云;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宗教道德积极作用[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晏可佳;发挥宗教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N];联合时报;2008年
6 田乃越;宗教与道德[N];联合时报;2004年
7 ;发挥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 为公民基本道德建设做贡献[N];长治日报;2006年
8 时报记者 刘琛 张天源;营造企业自己的“宗教信仰”[N];福建工商时报;2007年
9 陈鸿 江苏省仪征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重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腾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推动社会全面和谐[N];衡阳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宏;巴布宗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史军;冲突、和解、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张剑;耸立在地平线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7 易前良;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8 蒋书丽;论吴宓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志颖;文学彼岸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芳;宗教道德“神圣性”的价值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2 肖蓉成;艺术的神圣性简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3 孙超;公民道德建设情景下的宗教道德——简论宗教道德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及其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江帆;试论宗教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梅;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探讨[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6 陶霞;反思《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道德观与人物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昕;艺术与神圣性[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8 薛小林;秦汉时期的郊祀封禅与皇权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昂旺琼杰;藏族舞蹈创作中的神圣性与艺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胡海峰;淮南南山观音寺重建规划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宗教道德“神圣性”的价值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82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