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援佛入儒承续道统——程门高弟儒学复兴之路

发布时间:2017-04-12 16:00

  本文关键词:援佛入儒承续道统——程门高弟儒学复兴之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有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面临着这样一个不争的理论困惑——儒学的日渐衰颓和佛教的长盛不衰。面对以心性论见长的佛教的挑战,士子们不得不对一千多年来他们所服膺的儒学进行反省。在检讨的过程中,理学家们意识到儒学本身在形上层面的匮乏。因此,他们一面回归传统儒学,一面积极借鉴佛学的本体论资源,以建构、革新儒学的形上体系,进而能在更高层次上与佛学相抗衡,最终恢复其独尊殊荣。 佛学的严重冲决,刺激了理学各家各派对儒学进行“返本”与“开新”的决心,在致力于实现儒学复兴的大业上,儒士们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其中,程朱一派的伊洛后学就为实现儒学的全面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谢良佐、杨时、游酢三位理学家在“程门四先生”中鼎足而三,他们上承伊洛,下启道南、湖湘,在程朱理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承传作用。三位先生在儒学受到急遽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立本儒家、归宗孔孟、弘继师说、传承道统,积极批判、吸收佛学的思想资粮以完善、发展儒学。他们试图以“援佛入儒、以儒摄佛”的方式来回击佛教,欲通过复兴洛学这座桥梁来实现本土儒学的全面复兴。
【关键词】:儒学复兴 道统 佛教 援佛入儒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9
【目录】:
  • 摘要4-7
  • 引言7-13
  • 第一章 程门弟子及其儒学使命13-23
  • 第一节 程门弟子的儒学使命13-17
  • 一、“儒忧佛患”之际的洛学13-14
  • 二、极力排佛攻异,呼唤周孔之道14-16
  • 三、宗师孔孟,阐扬天理16-17
  • 第二节 程门四大高足17-20
  • 一、承继师说,创造发挥17-19
  • 二、出入释老,亲近佛禅19
  • 三、弘扬天理,传承洛学19-20
  • 第三节 程门高弟竭力完成使命20-23
  • 一、儒体佛用,同融异斥20-21
  • 二、道统薪传,,承洛扬儒21-23
  • 第二章 最有创造洛学之魁——谢良佐23-30
  • 第一节 “佛之论性如儒之论心”23-24
  • 一、承认佛学“直有高妙处”23-24
  • 二、“敬是常惺惺法,斋是事事放下”24
  • 第二节 斥责佛学理障说24-26
  • 一、禅无下学以上达24-25
  • 二、对佛学轮回说的批判25-26
  • 第三节 “切问近思”、“务实为己”之学26-30
  • 一、“天人合一”的理学观26-27
  • 二、“知觉言仁”的思想27-29
  • 三、“去一矜字”的修养方法29-30
  • 第三章 继承传统扶正洛学——杨时30-40
  • 第一节 “儒佛深处,所差眇忽耳”30-31
  • 一、操戈入室30-31
  • 二、行止疾徐之间31
  • 第二节 反对弃世绝俗的佛家理论31-34
  • 一、指责佛家“色空”之论32
  • 二、批评“无心”、“无情”之说32-33
  • 三、严厉批判佛家形上思辨33-34
  •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诚”道思想34-40
  • 一、“天下只是一理”的天理观34-35
  • 二、“一体言仁”的思想35-37
  • 三、“体验未发之中”的修养论37-40
  • 第四章 弘扬师说传播洛学——游酢40-49
  • 第一节 “亲至此地,辨其异同”40-41
  • 第二节 批判佛学违反人伦常情41-43
  • 第三节 “治气养心行己接物”之学43-49
  • 一、“三极之道原于一理”的理学观43-44
  • 二、“心之本体即是仁”的思想44-46
  • 三、戒慎、诚身的修养工夫46-49
  • 结语49-53
  • 参考文献53-56
  • 后记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军;;从“文化断裂”看传统儒学的复兴[J];学海;2011年04期

2 薛梅;;从电影《孔子》看儒学复兴的困惑[J];媒体时代;2011年01期

3 吴光;;儒学复兴离不开生活与民主[J];东方养生;2011年09期

4 刘奕;;谈“读经”[J];贵阳文史;2011年03期

5 赵静;;李翱的佛教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春霞;;宋代文人“浯溪”赋咏的文化内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周良发;;儒学展开的新向度:略评黄玉顺的“生活儒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徐晋如;;何谓二十世纪之诗[J];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复生;;儒学复兴思潮影响下的北宋中期兴学运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3 方铭;;儒学复兴与西汉官僚的道德操守[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丘山石;;安海“二朱过化”之功简论[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遵沂;;宋学精神与宋代福州文化[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曾小英;;世界性儒学复兴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8 申自强;;经典诵读,等待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9 马蓥伯;;第十九讲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庄严号召[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阜师范大学 于丽君;关于儒学复兴的双向思考[N];济宁日报;2008年

2 台湾民间学者 皮介行;儒学复兴的试验地在农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许全兴;“儒学复兴”:意识形态与学术流派[N];学习时报;2009年

4 张友谊 王杰;“儒学复兴”论:新儒家的呼喊[N];学习时报;2003年

5 东鲲;儒学通俗作品畅销并不说明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齐大任;儒学复兴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王杰 张友谊;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及其片面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彭国翔;儒学复兴的省思[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张晓哲邋任成琦;杜维明:弘扬儒学的华人学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10 新疆大学历史系 洪涛;“国学”与“西学”[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伏清;论柳宗元与儒学复兴[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曾建林;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孟令兵;圆融无碍的生生之美[D];复旦大学;2005年

4 闵泽平;南宋理学大家古文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韩华;民初孔教会与国教运动[D];四川大学;2003年

7 孙虹;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宝娟;援佛入儒承续道统——程门高弟儒学复兴之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陶新宏;汉初复兴儒学之先驱[D];安徽大学;2006年

3 王淑青;李翱“援佛入儒”道德修养观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王耀祖;孙复、石介与宋代儒学复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勇;以儒摄佛,援佛入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儒婷;宋代外戚地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强中华;萧梁帝王文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春燕;隋唐训诂与儒学互促发展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芬芳;两汉训诂与儒学之互促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传锋;贾至散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援佛入儒承续道统——程门高弟儒学复兴之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1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d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