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水月观音”考论

发布时间:2017-04-14 22:06

  本文关键词:“水月观音”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拟从佛教哲学、形象艺术、与其对中国本土母性崇拜文化的提升三个层面对“水月观音”的文化意蕴做考察研究。认为水月观音“以象传法”的美学形象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厚的思想内涵,在现实信仰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第一层面剖析水月观音的佛教哲学内涵。“水月”意象的隐喻十分普遍地在佛教经典、文人诗作中频繁出现。同时从水月普施的角度,对被众苦逼迫的众生体现出无限慈爱与深切悲悯,符合大乘佛教慈悲精神。并认为水月观音正是建立在以“善权方便”之法,拔苦予乐的大乘慈悲精神之上,具有丰富的佛教哲学内涵。另外空观思想在主张“诸法皆空”的同时,建立了男女平等性别观,以“善权方便”之法救度众生,这也为女性身份的佛、菩萨的出现提供可能。 第二层面考述水月观音作为艺术形象与中国山水画禅境的关系。认为受中国“尚象”思维影响的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体验及心无所住的禅境,而水月观音艺术形象的创造正是对这种超越凡俗的艺术境界的体验。并从“尚象”思维的实践角度,对武则天时期的造像工程进行考察,认为本土的“尚象”精神及大型的造像运动对水月观音形象的产生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最后,对水月观音形象的艺术演变做一个略述,以深化水月观音在宗教中“艺以载道”的艺术作用。 第三层面挖掘水月观音在信仰功能方面,对中国本土母性崇拜的升华。通过中国早期水、月自然崇拜及水、月女神崇拜的剖析,分析水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而分析对水月观音对于中国本土母性崇拜的文化意义,进而提炼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意义,总结水月观音宗教信仰心理特点。
【关键词】:水月观音 大乘空观 慈悲精神 尚象 观音信仰 母性崇拜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言6-8
  • 一、水月观音与佛教思想8-23
  • (一) 佛教思想之水月普施隐喻9-14
  • 1、佛教经典的阐释9-11
  • 2、僧侣文人的譬喻11-14
  • (二) 慈悲精神与水月观音形象的关系14-18
  • 1、苦难与拯救14-16
  • 2、慈悲与空慧16-18
  • (三) 空观思想与水月观音形象的关系18-23
  • 二、水月观音与中国形象艺术23-35
  • (一) 中国形象艺术的“尚象”思维及其造像表现23-28
  • 1、中国“尚象”思维方式23-25
  • 2、“尚象”思维之造像表现25-28
  • (二) “尚象”思维之发展——对中国山水画禅境的启发28-31
  • 1、中国山水画的“尚象”思维28-30
  • 2、中国山水画之禅境30-31
  • (三) “尚象”精神之创新——水月观音形象的艺术演变31-35
  • 三、水月观音与中国母性崇拜35-52
  • (一) 中国早期“水”、“月”自然崇拜与母性崇拜35-43
  • 1、“水”崇拜与水中女神35-38
  • 2、“月”崇拜与月中女神38-43
  • (二) 水月观音对母性崇拜的升华43-49
  • 1、水月观音向母性崇拜转化的历史背景43-46
  • 2、水月观音对原始母性崇拜神格上的总结46-49
  • (三) 水月观音宗教信仰心理特点49-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60
  • 附录60-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飞;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相关节俗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2 黄勇;水与生殖崇拜——从“帝”到“道”的嬗变[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阳光宁,何根海;嫦娥奔月与祈生巫仪——兼论中秋节俗的原始文化意涵[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孙理兴;中国古代妇女伦理模式述论[J];道德与文明;2000年03期

5 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J];敦煌研究;1987年01期

6 孙修身,孙晓岗;从观音造型谈佛教的中国化[J];敦煌研究;1995年01期

7 赵克尧;从观音的变性看佛教的中国化[J];东南文化;1990年04期

8 李翎;藏密救“六道”观音像的辨识——兼谈水月观音像的产生[J];佛学研究;2004年00期

9 高雅珍;论鲁迅的女性伦理思想[J];晋阳学刊;1996年06期

10 向柏松;;中国龙的形成与水神崇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水月观音”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6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6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